《一步之遥》:任性的癫狂戏仿之路
标签:
影评一步之遥 |
影片热热闹闹就把马走日因花魁完颜英死亡被控杀人后的一系列事件交待出来。影片取材“阎瑞生案”,而电影中的完颜英就是真实事件中的王连英。姜文用戏谑的方式呈现,击毙后漂浮于天空亦如此。同时,影片出现不少戏仿的元素,诸如对《教父》、《堂吉诃德》片段的模仿。对影片的批评,有些过,原因出自于发行的蓄意“神”化,以致于失望大。然而,这是姜文的世界,一个癫狂的戏剧世界。
整个故事从开头就已奠下基调——“To
故事原型来自于20年代上海滩轰动一时的“阎瑞生案”,剧情却无阎案之实。姜文并没有从头至尾真实还原那个年代的故事,添油加醋一番后,成就了一个满眼纸醉金迷、颠倒黑白、浮华谄媚与自私自己的“冤案”。原型中谋财害命的“洋场职员阎瑞生”在姜文的演绎下变身极具传奇色彩的大冒险家马走日。也就是说,整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叙事的真实与虚幻,在姜文的《一步之遥》成为电影的核心主题。正如影片中的马走日到底有没有杀完颜英?马走日最后是否死亡?这一切其实已经不重要,因为深究这些所谓的问题已没必要。
这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故事,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表达,则需要使用戏仿的手法。在电影中,从内容到形式,戏仿成为最大的主题。从电影一开“腔”,姜文模仿石挥在《我这一辈子》中的画外音不间断出声,一种老北京说相声、讲评书的腔调,以至于不少观众会觉得出现的歌舞报幕那段演出完全是联欢晚会主持人的串词。石挥也是演而优则导的电影人,与姜文很类似,姜文对于石挥的腔调模仿,其实是对石挥的一种致敬。影片开场出现一段《教父》的经典片段,用的是西方经典电影,却说的是晚清到民国的故事。马走日自称是老佛爷的红人,武七提到的想要的体面“花钱”(洗钱)的方法是在老佛爷身边当差习得的。在北京人马走日看来,上海就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可以把人捧上天,也可以把人摔在地下。从北京到上海,马走日来到上海这个纸醉金迷的“花”钱世界,十里洋场的上海外滩与“花域总统大选”更是让这种浮华凸显出来。
于是,对好莱坞经典的歌舞片、百老汇舞剧的模仿,应运而来。无论是对卢米埃尔的引用,还是之后完颜英与马走日忘乎所以地飞向月球这段对梅里爱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模仿,所有的故事被姜文用戏仿的电影片段贯穿在一起,似真似假,却也合乎情理。有人觉得这些都是姜文的装腔作势,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但这一切都是姜文讲故事的风格与手段。变了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叙事,拉开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导致观众的不解甚至不满。然而,姜文还是用的是常规的叙事原则,从来到上海到创办花域总统大选,从完颜英的意外死亡再到沦为丧家之犬,从武六爱慕马走日到马走日背负冤案发表演说,故事的逻辑顺序完全正确,并不难理解。
对于影片中所涉及的花钱办花域总统全球选拔赛、迎娶俄国公主唱西洋歌剧,确实是在讽刺有钱任性“大款土豪”们;对于搬弄是非、人云亦云的社会大众与上流人士,确实是在嘲弄罔顾人命的“大款土豪”们,姜文的方式是傲慢与张狂的,观众也就很难接受了。影片最后,马走日在风车前对白演说,从花域总统全球赛的舞台穿越到束之高阁的似“唐诘柯德”的舞台,姜文从一种影像穿越到另一种影像,姜文想通过戏仿和扮演来重返一种历史的现场。马走日被枪击漂浮在天空中,他一个劲的说,一个劲地对观众示好,用一种天真孩童般的笑容在说:您可别当真,这只是一场戏。在看戏的“你们”,“你们”也就成了影片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你在说他的电影这有问题,那有问题,也就是在说你们自己有问题。傲慢无礼的野蛮方式,相对于接受电影一般表达的观众实在难以接受与理解。
姜文曾说过:没有莎士比亚根本就没有现在的商业大片。在他的观念中,“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就知道换景,现在用电影手段居然不换场景,大家会看疲劳的,观众是需要看赏心悦目的好东西”。那么,从影片一开始的那句对莎士比亚名言的引用,应该是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商业大片,三亿多的电影成本与好莱坞特效的使用,也例证了这个事实。然而,票房的滑铁卢只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影片质量确实一般,搞电影,无论是商业还是文艺,请先摆正心态,批评表明电影有一定价值,褒奖是想要电影再接再厉。导演太自恋成自大,小聪明过头就是自负,艺术家式的“自恋”不能成为影片水准的一般借口!
(影评原创,转载请注明,否则后果自负,联系方式zhanglulu2013@foxmail.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