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德经散译】22

(2012-10-21 05:42:03)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德经散译

将《道德经》的21章解读为老子在谈对“道”的认识过程,已经是一种“颠覆”。按着这条“颠覆”路线,老清再对22章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解读。
既然认为21章是认识过程,或说是悟道的程序过程,那接下来的22章讲的核心就应该是原文的“抱一为天下式”,“式”就是“标准、准则”,也就是说22章老子在讲认识过程中的准则。请看原文:

【22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请注意老清的断句法有所不同。)

【道德经散译】22

局部的东西要以全局为认识准则,异常的表现要以正常为认识准则,缺陷的程度要以完美为认识准则,陈旧的程度要以全新为认识标准。

(老清解释)
肯定有朋友会说,这是歪曲老子的意思。对于认为道家就是“委曲求全”的人,以消极态度处世的人,更会这样认为。
不错,这样的解读,这样的翻译跟坊间的流行解读截然不同,因为是老清很自我的理解。是否歪曲了老子的原意,那是见仁见智的话题,谁也不能把老子请出来,做个评判。
与流行的解读不同的,显现在“则”字的理解上。
“则”有名词、量词、连词三种词义。
流行的解读,大多将“则”当作连词。也就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得出的译文就不用再在这里重复了,想探讨的就是“曲枉洼敞”是否与“全直盈新”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否就像“热则胀,冷则缩”一样的必然?
老清是从流行解读开始读《道德经》的,这些格言早以成为自己的处世座右铭。但在反复读经参悟中,慢慢感觉到一种不是滋味的滋味,这不是滋味的感觉就是,现实中,“曲”与“全”不是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委曲求全”来说,关键是在那个“求”字上,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自然。
于是根据理解到此章“抱一为天下式”的核心论点,联系“式”就是准则法则的词义,便改用“则”的名词词义来试解,便得出上面的译法。
明眼的朋友可以看到,在六个“则”字里,前四个在句子应是谓语动词,这是古汉语的“以动”用法 。将“则”的名词词义“准则”变成“以动”用法,就是(主语)“以”(宾语)“为”“准则”的意思。
老清根据前章老子讲“认识”,故在“准则”前加上“认识”二字。
在这样的试译后,眼前一亮,对“抱一为天下式”及“不争”出现了崭新的领悟。这是老清参悟道家哲理的一个进化过程,是否被朋友说成是“歪曲”,并不重要。

少些准则,在认识过程中就能有收获;太多准则,难免会对人生产生迷惑。

(老清解释)
这里的两个“则”后,老清在句读上,加了逗号。其理由有二,其一,“得、惑”不是“少、多”的准则,而是“少则”与“多则”的结果。这是常识,准则愈少愈简单,反之就是复杂。简单的准则就会有所获,复杂的准则必会有所惑。其二,根据此章尾,老子说“曲则全者”是“古之所谓”,其意就是说,前四句在老子那个年代,已经是流行格言了。那“少则,得;多则,惑”是老子的看法,得出下一句的“抱一”与“天下式”。

所以,圣人坚持用“道”这个自然法则,来作为认识及处理天下众事的唯一准则。
(老清胡想:这个“是以”是“少则,得”的顺推,少到只有“道”一个准则了,您说简单不简单?)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如何才能做到?就是下面这四个“不”。
不用自己的主观视点,所以看到更清楚,更明白;不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能够得让真相彰显出来。
圣人是用“道”的视点,以“道”为准则,来认识、处理天下的事,按现代话可以说是客观的视点,客观的准则。
接下去,这种圣人不会自己夸耀自己,那功绩会摆在那里;圣人也不会自骄自傲,所以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修养。
本来嘛,功劳是“道”的指引,是自然规律的显现,何需自己夸耀自己骄傲。

(老清乱思:自从开始在网上写博客开始,就将道家哲理在文章里戏说为“不学无术”,别误会,是“不争之学,无为之术”。前一段时间的散译之文,将“无为”定义“无之为”,不同于流行的定义,在这章的“不”字局中,这四个“不”,将会引出老清对“不争”的领悟。
流行的解读,将这四“不”说成什么,无需多写,那是众所周知的说法。老清提请各位考虑的是,在同一个章节,这四“不”与前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有无关系?而流行的解读,是否与“抱一”相关?是否与“天下式”相关?)

只因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与他们(圣人)相争。

(老清狂言)
不争?不争什么?不与谁争?
白马非马,圣人非人,这是一种诡辩术,但也是一种本质的探讨。白马是马中的特殊,圣人是人中的特殊。
白马必竟是马,圣人毕竟是人,“争”在人类社会中是生存的法则,道家的老祖宗提出“不争”,难道是悖“道”?
有人说,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把老子读偏了,这话有些道理,但老清不这样认为。但对“不争”来讲,的确在流行的解读下,有很大的悖道可能。
从老清对四个“不”句的解读,可以得出“不争”不是“与世无争”,而是在“争”的过程中惟道是从,不与“道”相争。
故此老清在此狂妄地提出自己给“不争”的定义:“不争是不与道相争”,这就是“圣人抱一”的原则。

古人传下来的“曲则全”这些格言,怎么会是空话呢?相信吧,运用这些认识准则下,可以得回较为全面些的认识。

老清想,圣人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不过作为凡人俗人,若能在认识过程中以“全、直、盈、新”为认识的准则,即使不能达到“抱一”,也可以争取少出现些“以偏概全”的误解伪识。

哈哈,此文超过2000字,有违自己千字的设想。自己读博友的博文,篇幅太长,真是好难消化,以后会肢解,保持千字左右,或更少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悟到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