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

标签:
教育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
——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为例
基本信息: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泰山庙街小学
作者姓名:杨翠芳
电话:13303548955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
我为“晋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代言—第3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
【项目简介】
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对接新课标“生命与健康教育”主题课程内容要求: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和图片、观看公益广告等方式,感受环境带给人们的愉悦,树立公共卫生意识,积极参与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活动。“法治教育”主题:知道学校生活有规则,树立规则意识。了解《中小学生守则》,知道学校规则的由来,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园规则。新课标总目标第5条“学生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以及学段目标道德修养“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包括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第10课《我们不乱扔》、第11课《大家排好队》、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四课。本单元由班级空间扩大到学生时常进出的真正公共场所,通过对“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以及“公共文明修养”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单元四课间的逻辑是并列关系,在教学中需要让我们既要强调遵守规则又不能死守规则。
二年级的学生心理趋于稳定,是文明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公共空间要讲文明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因此,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并爱护公物,引导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自觉排队的习惯和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的好习惯,为晋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公共场所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学习目标】
1、认识公物,提高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2、通过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3、通过看视频、亲身体验,感悟有序排队的重要性;
4、知道在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感受安静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
小组共同调查公共财务损坏过程中,提升了合作素养;以老师、家长、同学为采访对象,提升了沟通素养;总之,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心里健康、法制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社会和谐、人生价值的核心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本质问题】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好公民,为了解决完成这项任务,围绕本单元4课: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明白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规则重要性, 从而付诸行动,为创建晋中文明城市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驱动问题】
晋中市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呢?
【项目成果】
成果类型 |
成果内容 |
成果展示方式 |
小组阶段成果 |
学校公物调查表 |
在任务一“公物是大家的,我们应爱护”系列活动中,小组调查公物设施类型、情况怎么样以及原因,填写表格,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文明学生。 |
集体阶段成果 |
评选班级爱护公物小达人 |
拍图,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文明学生,把爱护公物的理解,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个人阶段成果 |
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
在任务二“在公共场所活动时我们不乱扔垃圾”系列活动中,课前查资料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
个人阶段成果 |
制作排队主题的宣传画。 |
在任务三“公共场所大家自觉排好队”系列活动中,课后制作排队主题的宣传画,深入了解公共场所排队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
小组阶段成果 |
完成调查在不同公共场所,为什么要小点声,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并填写调查表格。 |
在任务四“我们小点声”系列活动中,课前完成调查活动,课堂展示,自觉做到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 |
最终成果 |
为晋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代言人。 |
最终以视频形式录制,讲述在我们晋中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小学生,如何身体力行去做,从而明白在公共场所,我们应严格规范自己,争做文明学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
【评价设计】
评价是道德与法治不可缺少的环节,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学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等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构建全面评价体系。
聚焦项目设计的不同任务,着重评价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完成度和能力表现,强调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积极思考等能力与态度,科任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组成评价团,围绕综合评价细则展开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最终做出总结性评价,指向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素养的发展。
【实施步骤】:
二、项目概要
1.整合资源,开展项目活动
结合晋中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社会生活背景,开展“我是晋中小主人,文明建设我先行”——争做时代好少年的活动。本单元主题是“我们在公共场所”。其中第三个任务是学习第11课《大家排好队》,本课活动构建了“学——辩——做”的教学活动结构。
活动一:以“读图辨析”为引,学习排队规则。
笔者根据前面的学习在唤醒学生懂得排好队的意义,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有秩序,更文明,更省时,之后,发布了第一个学习活动,说说图中小朋友做的好与不好以及理由,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大家玩跳大绳的游戏,一位同学来了要插队。学生先讲清楚事件,再发表看法,图中学生做的不对,积极说明理由。这位同学直接插队跳绳很不安全,容易受伤,接着说了,如果是自己的话,要在队伍后面排队,因为这样人人排队,大家轮流的都能玩儿上。通过学生交流倾听补充,这样明白了,排队的第一个规则——人人都要排队,这样方能显现公平,接着观看同学们有序轮流跳大绳的视频,自然而然的感受规则的重要性。
通过第一幅图的学习,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校园生活,学会了一定的习策略:说图意——谈看法——对比自身行为。笔者继续引导学习其余的三幅图,第二幅图校园食堂打饭遇到好朋友时怎么办?通过同桌讨论引导学生懂得要先来后到,好朋友也要在排队,不能插队,才能有序。由校园活动外延到生活中银行取钱时“1米线”的重要性:尊重隐私。笔者相机提问,同学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一米线吗?借助前期前置作业单,分小组调查校园游戏,体育活动,排队做核酸,乘坐交通工具,乘坐电梯等生活场所的现象以及校园许多区域的一米线,比如打水、上厕所、校园书店借书等活动,充分体会一米线的重要性。学生在交流中对前面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讲述中,同桌进行评价,特别是结合当下晋中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活动,学生畅谈自己生活中涉及到的公共场所活动时,好的行为进行点赞,对不良的行为提出意见以及解决的方法,体现了做社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通过观看一段视频,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一米线的场所及一米线的好处,培养学生认识到一米线既是安全线、规则线,也是文明线,让孩子们深刻意识到作为小公民要做公共场所的文明小使者。
通过第四幅图上公交车有急事想插队这一事件,学生谈看法,有的同学同意插队,因为可能别人有急事,自己会帮助他,同意对方插队,有的同学说大家排队那么辛苦,不能插队。同学们结合生活现象,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分析,辩论有理有据,理由充分,最后得出结论,如果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如乘坐飞机、火车等就得征得大家的同意,才能插队伍。
由此引发思考:我们怎样做才不会迟到呢?学生从上学到参加活动,乘车观看电影,与朋友相约等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谈,懂得了:自己做事情先要做好规划,要早一点出门,留有足够的等待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四幅图做引子,结合生活体验,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排队的规则以及不同的排队方式,既体验到排队的有序,也暴露排队中的问题,在活动中架设起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建立道德与法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尤其关注孩子们在交流中获得的体验,养成的文明习惯。
《大家排好队》前置作业单——“一米线”调查表
科目 |
道德与法治 |
代课教师 |
|
||||
年 级 |
二 |
班 级 |
235 |
学生姓名 |
|
||
作业类型 |
调查 |
教学内容 |
《》 |
||||
作
业
内
容
|
一、初识“一米线”(寻找并拍照记录) 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一米线”?
|
||||||
二、发现“一米线”的秘密(我能说说并写下来kkkkkk)
|
|||||||
作业 评价 |
|
||||||
学生评价: |
教师评价: |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认识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有一米线,通过调查思考讨论追寻“一米线”,发现其是提醒人们站在“一米”的距离外,有着保护隐私、远离病毒或危险的作用,明确一米线是特殊时期,我爱你的距离。“一米线”是最美的守护,最暖的爱。
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搜集整理提取信息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活动二:以“绘本阅读”为帆,学习懂礼让。
学生化身为其中的人物东东,在设置的情景——乘坐动车的活动中,会遇到哪些排队的问题呢?又会怎么做呢?
引入情境故事,东东和妈妈乘坐动车出行,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上车时排队人多时怎么办?队伍前面一位大哥哥离开队伍打电话后又返回来,我们怎么做合适?妈妈为什么让排在后面的老爷爷先上车?遇到别的小朋友急得上厕所时该怎么做?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真实再现,仿佛亲历生活,从不断的思考交流碰撞,同桌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补充,大家分享的过程当中,懂得了排队讲究先来后到,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老人、病人要懂得礼让。对别人给予的礼让,自己也要懂得说谢谢。尊重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同学们总结故事谈收获当中,已经懂得了规则要大家遵守,但是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要灵活应对,做到既守规则又能懂礼让,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中东东遇到的几个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既深化规则意识,又拓展认识到规则不是僵化的,遇到实际问题时还要灵活应对,懂礼让,体现了本课程所倡导的规则与道德相互补充融合的关系。
《大家排好队》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评价内容 |
评价维度 |
评价星级 |
守规则 |
能够说清图意。(自评) |
|
能够判断小朋友的做法并说明理由。(同伴评) |
|
|
知道生活中有些地方有一米线。(自评) |
|
|
懂礼让 |
和同桌说清遇到这些情况自己合适的做法。(同伴评) |
|
知道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懂得礼让。(自评) |
|
|
|
|
总评: |
【设计意图】对课堂主要环节的评价,对课堂学习活动阶段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过程中的学习进程、行为表现,这样的评价具有即时性、生成性,以鼓励为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三:以“创建文明城市我行动”为出发点,履行文明公约。
首先观看学生录制的“我是晋中小主人,文明建设我先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视频,除遵守规则外其他的文明行为,比如打扫榆次老城的环境卫生,主动捡垃圾,做公益卫士,清洁护栏、健身身器材等这些公共设施的一些活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在公共场所,我们的举止言行要文明,要呵护文明成果,用实际行动诠释文明的含义。奖励学生人手一份创建晋中市文明城市的宣传页,由学生传递给家长,再到身边的人,由课堂外延到生活中,发挥新时代好少年榜样的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设计意图】在“双减”背景下要实施精准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运用实景开展沉浸式学习,使学生经历学习浸润化的过程,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建构校园、社会的共生圈。
《大家排好队》学生课堂学习态度和能力评价表
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项目 |
|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 |
自评
|
他评
|
|
|
态度 |
独立学习 |
好动脑筋,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 |
|
|
|
|
合作能力 |
愿意与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听取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乐于给别人提供帮助,自己也愿意帮别人 |
|
|
|
|
|
能力 |
表达能力 |
能清楚明白 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用语准确,表达大方,自然流畅。 |
|
|
|
|
【设计意图】此评价量表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做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品行、合作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捕捉独特的表现,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学生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样提高了评价的全面性。
2.转变方式,促进素养提升
(1)学习成果多样化
在生活化——“创建文明城市我行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用高阶学习包括低阶学习,实现二者的整合融通,在项目化的学习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体验的机会,学习从单一走向合作,从个体走向共同体,在生活情境中呈现学习成果,在真实问题中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展现文明行为,守规则,懂礼让的高质量成果。
(2)多种素养的融通
在情境化任务的驱动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议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规则意识,提升道德修养,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从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教育,培养责任意识,能有序参与社会生活。
三、项目反思
守规则、懂礼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小学生在课间活动、发作业本、值日等情况下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给学生上好这一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在公共场所”,教育学生要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学会自觉排队,提高规则意识、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本单元就是要通过教学,达到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目标。与我们晋中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初衷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研讨的过程中,抓住这一契合点,在每一课的设计中,都巧妙融合了与创建文明城市有关的活动,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真正为行导航,为爱引路,让教育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时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让所学能够为社会服务。创建文明城市这一主线把本单元4课的内容潜移默化的串联在了一起,达到了走出课本、走向生活、走入社会。在拓展延伸中,让孩子们深层次的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小公民,我们的城市建设需要我们自己来创建,那就要提高自身素质,在公共场合做文明的小使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教育,为学生的行做好了铺垫,为学生进入社会、很好的为社会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了知行合一、德行并重!
基于以上理念,本课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生活体验知道排队的规则,以及不同的排队方式。
2.通过观看视频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公共生活中排队的必要性。
3.通过听故事、参与讨论,提出解决排队中经常岀现的问题的方法,既要守规则,也要懂礼让。
教学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得怎样呢?
1.班级中现文明现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在班级中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发抄本乱糟糟的情况消失了,孩子们自觉成行有序拿本子已成常态。图书角拥挤着借书的情形不见了,排队借书的的情形时时可见。
2.校园里显文明风尚。一个班级的变化带动年级的变化,一个年级的变化带动学校的变化。孩子们排队礼让的行为发挥了很好的效应,整个校园处处焕发出新的气象。同学们进校园、上楼梯自动成行。打水、上厕所、体育活动等高年级的学生主动礼让弟弟妹妹们。图书室阅览讲究先来后到。排队礼让已经成为孩子们自觉遵守的行为。
3.生活中比文明行为。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入生活,同样会践行文明的行为。我们班的小淘气XXX以前总是不守规则,插队、拥挤常常有人来告状。可如今他的行为有了大变化。有次在超市我在结账时遇到了他,他推着购物车排着队耐心的等着。看到这情景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排队意识已经在他的心中落下印记。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懂得了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但遇到特殊情况,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也要懂得礼让,能够为他人提供方便。
老师们从前期备课研课,收集素材,设计活动,作业单,也经历一次成长,道德法治的教学要基于情境化的设计:第一,提高道德敏感性。有利于道德教学的情境,能够倚仗其背景及特征令儿童不知不觉地卷入其中,促进他们出现直觉的情绪反应,并对情境进行自动加工。第二,激活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具体化、生动性、生活化,可以让儿童仿佛置身于具体情境中,以至于自己“不得不”言说,情境因而成为道德教学的重要媒介。第三,增进道德体验。包括儿童基于真实情境的直接体验和基于虚拟情境的间接体验。
我们的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有这样的变化非常高兴,也积极支持。他们和孩子们一同践行文明行为,小手拉大手,为晋中市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我们晋中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初衷来看,公共场所的文明关系到你我他,对小学生来讲学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目标,也是孩子们成长与发展的前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个文明有教养的人也正是我们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