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让读与写天光云影共徘徊》个人课题总结
(2022-10-21 12:06:29)
标签:
教育 |
《阅读教学让读与写天光云影共徘徊》
个人课题总结
榆次区泰山庙街小学
读写结合正好是阅读和写作实现的有效链接,为学生创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语文实践的平台,降低了语文实践的难度,通过扎实的读写结合,为学生插上写作的翅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找到了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结合的途径。
一、强化阅读,激发潜能
(一)读书批注激活练笔潜能
在阅读文本时,读者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曾经历的事情,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对此老师应高度重视,让学生读出自我,将阅读的心得评语写在文章后,正文空白处,有机整合原有知识与文章知识,体会写法,品位和欣赏积累语言。批注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钥匙,是加深读者感悟的桥梁,是提升思辩的平台,是由读到写的自然潜移。写批注赏析文本语言,勾画优美的或者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必要时写上“注意”“用心牢记”等提示语,看似简单的勾勾画画,却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边读边思考并且及时记录自己感触较深或有感而发的瞬间思想火花,智慧火花,老师要引导让各个层面的学生读写潜能的都得到了发挥,都有所获,为他们的读写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上升的空间。
(二)巧用课文插图拓宽思路
统编版教材融入了大量的课文精美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插图可以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观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表达和写作的愿望,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思维,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驰骋,语言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流淌,“要我写”自然变成了“我要写”。
要找好抓手,找到阅读和写作的聚焦点,要抓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适时进行片段的模仿与迁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思维,掌握句式的表达和段落的构成以及一些简单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而在仿中创,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因此仔细读文本的时候问问学生谈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讲清喜欢的理由以及自己的感受,让人体会到自然美好。
二、落实途径,以写促读
(一)仿写培养迁移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段落反复诵读,体会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地方,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素材,也让学生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性,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海底世界》一课的第二段,《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一些段落,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还可以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改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改写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凝练性,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对古诗改写的方式是学生与诗人事情的激情共鸣,改写的过程当中,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展现,是于情于景于言的交融,也放飞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品质。比如《关山月》重点讲述将士出征的悲壮与思亲,我在授课时加入学生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全诗,想想塞外的凄凉体会家的温暖,带情感酝酿好之后,启发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思绪如泉涌的潮水一泻而下,学生们写得非常精彩,同样这个方法也可用于小古文的改写,将古文改写成现代文等,如将《杨氏之子》改写成现代文。
(三)补充写发挥想象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如《穷人》《桥》《爱之链》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为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四)空白处拓展思维
文本中作者简短的词句描写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如教《夜宿山寺》时,文中“李时珍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寻访的时间,地点,人物,可能会遇到哪些事情,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预测,讲述这一路的艰辛,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深入人心。这样的补白,《詹天佑》一课也适用。
(五)重视读写的自我修改
在教学中,自然地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揉着一起,由读句写句到读段写段到读篇写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提供适合的范文,学生学有例子,便于模仿逐渐由仿到创,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习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