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读《坛经》时产生的答疑

(2015-09-25 15:25:11)
标签:

佛学

分类: 佛法

一.忏悔品中说“不思善”“无所攀缘善恶”,但佛家不是倡导人们向善行善吗?为何在这说不去思量善?

二.六祖说的自性是怎么的状态,跟人性本善是差不多的吗?而且应该怎么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发至自性?

三.般若品说“莫闻吾说空,便执着于空”之后也说“起心著净,却生净妄”佛说的不执着是否连是否要执着也不执着?但后面又说少欲。假如我现在要买一样东西,但转瞬一想何必如此,少一点欲望,但这岂不是又执着于追求少欲?而且如果我们一直如此想,克制岂不是很累。那我们应该执什么样的观念去修行?

四.我对相和无相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希望大家为我解释下。

五.不执着与冷漠与麻木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有时不争又会被理解为懦弱,有时也会被认为是屌丝的自我安慰,该怎么把握这个度?

六.佛说苦乐,乐是易变的,乐久了也会成苦,人生是苦的。比如我现在玩游戏,感觉很爽很快乐,但玩久了之后,玩得很牛逼之后,便渐渐觉得无聊了,便认为一开始玩游戏是幼稚的没意义的,人事大抵如此,疯狂后总是落寞。但我们能否用最终的状态来评价一开始的行为?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事物开始时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或者我玩游戏会越玩越快乐。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低一级,那低一级没什么意义。假如从最高的角度即死亡来看,那一切便是没什么意义的,出生便死和活一百年也无区别,意义?但我们又能因为最后一定是苦而否定一切其中的乐吗?怎样才是常乐?

~;~  ~;~  ~;~  ~;~  ~;~  ~;~  ~;~  ~;~  ~;~ 

问题较多,逐一回答: 

一.忏悔品中说“不思善”“无所攀缘善恶”,但佛家不是倡导人们向善行善吗?为何在这说不去思量善?

答:

原文是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这一段话是一个整体,不能截断。否则容易断章取义。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用藏传禅修中的话来说叫做“无所缘的禅修”,心无所缘,心里既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心无所缘,这叫解脱香。你自己修习一下无所缘的禅修,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单指禅修而言,每一天做“无所缘的禅修”是为了能够获得解脱自在,放下一切知见。

这句话用《楞严经》解释更为透彻: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这个意思,善、恶都是你的知见,有这个知见在,你就无法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所以无法解脱,因为这是无明,也就是愚痴的根本,要把所有的善恶知见放下,当你放下善恶两边,即是涅槃。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话: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就是说当你认为“此为美”,产生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这个认知本身就是恶,当你认为“此为善”这个认知本身就是不善,因为你认为美和善的时候,就落入了知见之中,就被知见所缚,无法解脱,无法涅槃,无法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

放下了知见才是真的解脱,这对于人类而言是最难的,因为人类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体验、对任何事情的知见之中,你所听所闻的一切都是被自己的人生经验、体验、记忆、情绪、认知等等过滤过的,并不是完整的事情的真相,这一点现代科学已经有了证实,可以参考《我们知道多少》纪录片,这部影片用科学解释了哲学和神学,当年在美国非常受欢迎。

总而言之,这段话说的是知见对一个人智慧的障碍,没有放下知见,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知见的障碍,也就没有解脱,更谈不到第五香解脱知见香。

但是这样讲并不是说一个人应当不分善恶,这样解脱是来自于戒香、定香和慧香,没有前面三香为基础,单讲第四解脱知见香就会陷入逻辑的混乱,而且永远无法达成,所以第五香特别强调“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也就是说自心虽然无所攀缘善恶,但是不能象一根木头一样活着,做好该做的事情,把前三香要做完整,要“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也就是说该学的还要学,该做的还是要做,融入到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没有人与我的分别心,不会有做了善事的执着,不会有帮助了别人的执着,做所有的善都是为了我自己,帮助所有的人都是在帮助我自己,爱所有的人都是爱我自己,人与我没有差别,我即是人,人即是我,助我即是助人,助人也是助我,做任何善都是我当做的,见任何恶都应自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慢慢练习才能达至菩提。

二.六祖说的自性是怎么的状态,跟人性本善是差不多的吗?而且应该怎么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发至自性?

答:

自性无相,无相能生出万相,万相之中有善也有恶,而人性是趋向善,因为“为善”带来喜悦和满足,但并不是人性本善,佛教并没有说人性是本善,孔子也没有这样讲过,心无相因而生万相,也正是因为万相有善恶的差别,所以人类才需要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彻底解决人们的痛苦,趋吉避凶,也是释迦牟尼佛和孔子、老子等等诸多圣人贤者愿意费心费力去教化世人的重要原因。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佛教说自性是纯净无染,纯净无染并不等于说是善,因为纯净无染可以是善恶共存,也可以说是善恶皆无,自性的纯净无染是在放下善恶分别之后,放下执着之后的内心体验——了了分明,清晰无比——即无染。

至于怎么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发自自性,准确地说,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发自于自性,无论是善还是恶,但是如果你想要认识自己的自性,想要成为一个有智慧,没有颠倒迷惑的人,那么就要让自己的身、语、意符合五戒十善,这是学佛的最低标准,也可以说是《六祖坛经》关于做人的部分“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恩则教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等等,不一一例举,这也可以说是儒家对做人的要求,也即是明朝圣贤王阳明所讲的致良知——你所有的行为都需要符合“良知”,如此慢慢成长之后,因缘成熟就可以“明明德”也即明心见性。否则,即便知道自己的身语意一切都来自于自性,但还是是却无法认识自性,无法体验自性,这是必须要经过精进地修行实践才可以的,而修行其本意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心这又要说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了。

三.般若品说“莫闻吾说空,便执着于空”之后也说“起心著净,却生净妄”佛说的不执着是否连是否要执着也不执着?但后面又说少欲。假如我现在要买一样东西,但转瞬一想何必如此,少一点欲望,但这岂不是又执着于追求少欲?而且如果我们一直如此想,克制岂不是很累。那我们应该执什么样的观念去修行?

答:

原文是“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意思是说,不要听到我说心是空相的,就攀缘那个“空”,“着空”的意思是说攀缘那个空,以空为所缘,执着地认为“空”是什么也没有,干干净净,否则就会象接下来说的“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用南师的话说,这样的执着,就会变成傻瓜,因为心的空是生万有的,即后面讲得——“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以藏传佛法的解释是说空明不二,空即明,明即空,空明是同时存在的,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执着于空,就是执着于一面,内心还有分别,还在着意地去除“有”,将“空”和“有”对立起来,但实际上,在心灵修持中,只有空才能体会到有,没有空就不会真实地体验到“有”,《道德经》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是这个意思。

打比方说,当你的心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心中“有”相,所以外面发生的一切你都象看不到一样,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是当你刹那停止胡思乱想的时候,心中为“空”,便立即可以知道当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空和明是不二的,空和有也是不二的,当心空方刹那装载了万有,心空刹那就有了了分明,而当你执着于空的时候,心执着于空就被空占着心,一切应当了了分明的东西都被拒于心外,无法分明,那个执着的空其实是以空为形象的有,心被这个“以空为形象的有”占据着一切智慧无从生起,《坛经》说“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所以智慧无从生起,就谈不到般若了。

修行的过程中不怕着有,最怕着空,或者准确地应当说着空比着有更为可怕,“着有”易生常见,“着空”易生断见,此两者皆为邪见,但断见比常见的危害更大。所以六祖强调“第一莫着空。”这是修行中的大忌,但是现代人最多着空,学了一段时间佛法,最易着空,你后面有一个问题是典型的着空而产生的问题,要时刻都知道空和有是一体两面,同时存在。《坛经》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你起心说要“净”的时候,你的心已经被“想要净”给染污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要空,不要净,不要执着,而是说你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认识“空”,通过正确的方式执着“净”,而正确的方式就即“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南传上座部《大念处经》讲的就是如何让六识出六门于六尖中无染无杂,你可以去看看,其实这一段讲的就是如何在生活中禅修,如何念念在当下。

一般人是通过错误的方式执着于“净”,即“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坛经》说“即名边见。”

明白?所以佛说的不要执着是说你要用正确的方式,正确地执着,不是要执着在“有”还是“空”,“净”还是“不净”,不要执着在这个结果上,而是要执着在正确的修行方式上,所以并不是完全放下不再执着,不分善恶,不再努力,这是偷梁换柱的玩法。说“连是否要执着也不执着”这不是玩文字游戏,把自己也玩蒙圈了吗?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宗萨仁波切讲得最好,他说“修行中的执着就象用肥皂洗衣服的脏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脏的地方消失了,肥皂也消失了。”如果你执着在正确的修行方式上,那就你的执着就是洗衣服的肥皂,有一天它会跟脏东西一起消失。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肥皂,你永远也洗不掉衣服上的污渍。所以说把“是否要执着”的问题放下的话,你怎么可能用正确的方式来修行呢?如果完全没有执着,还谈什么修行呢?更不可能有机会认识心性,也永远无法“净”

OK,以这样的标准来说,那么你想买一样东西,然后认识到自己的贪心,认识到要减少欲望,这其实是对正确的修行方式的执着,这个执着就是洗衣服的肥皂,这会帮助你在修行上前行,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应当修苦行,释迦牟尼佛是反对苦行的,只是说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当你一直培养了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贪欲,那么这种培养会形成习惯,怎么会累呢?就好象一个人每天坚持去跑四公里,虽然一开始会累得要死,但是三个月以后呢?一年以后呢?他会觉得累吗?会因为肉体的疲惫而放弃吗?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停下来,因为他享受了长跑的快乐,所以喜欢长跑的人都会有点上瘾,喜欢修正自己的人,上了轨道的人也会上瘾,他们同样不会觉得痛苦。

你现在觉得累,是因为你的贪欲没有满足,内心升起了情绪,并不是真的累,而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产生的情绪,是想要放弃修行,放弃让心灵成长的借口,不要被自己的心欺骗了,你是在玩自己,自欺其人而已。

四.我对相和无相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希望大家为我解释下。

答:

这个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就不累,只是强调一下,这个问题不是别人解释了你就能明白的,这个必须能过修行才能体验到。无相是最无法用语言和逻辑来解读的,任何的语言都容易把无相解读成断见。

五.不执着与冷漠与麻木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有时不争又会被理解为懦弱,有时也会被认为是屌丝的自我安慰,该怎么把握这个度?

答:

不执着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作为一个人要为所当为,直心为道,这在《坛经》中也有讲过——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你这句话“不争又会被理解为懦弱,有时也会被认为是屌丝的自我安慰”这说明你非常关注别人的评价,你在寻求别人的认同,在这样的疑问中,你没有看到你自己,你要清楚地知道,你活着,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同,因为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有人在说你,都会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当你的心执着在别人说什么的时候,你已经把自己丢了,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行为的标准,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只会让你越活越混乱。

当你的人生没有标准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彷徨,就会越来越无助,痛苦。既然读《坛经》,那么《坛经》上做人处事的标准就应当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否则你读它又有什么意义?读书是要应用于生活,尤其读经典,更是为了指导生活,你不能一方面想用经典来指导生活,一方面又想符合世人的标准,这样的想法太过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人格是典型的失败型人格。所以你的度在于你想如果选择你的生活标准,选择了,就坚持下去,别人讲什么与你无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然“行直何用修禅”,那就是说你应当做你当做的事,得到你当得到的,如果你觉得不公平,就应当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你对不公平的看法,并不是一味地妥协,不要把学佛当成懦弱的借口,懦弱的心滋养了一切世间上的恶人恶行。但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问问自己,做这件事是否符合五戒十善,是否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最简单最明了的看着自己的方式。

六.佛说苦乐,乐是易变的,乐久了也会成苦,人生是苦的。比如我现在玩游戏,感觉很爽很快乐,但玩久了之后,玩得很牛逼之后,便渐渐觉得无聊了,便认为一开始玩游戏是幼稚的没意义的,人事大抵如此,疯狂后总是落寞。但我们能否用最终的状态来评价一开始的行为?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事物开始时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或者我玩游戏会越玩越快乐。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低一级,那低一级没什么意义。假如从最高的角度即死亡来看,那一切便是没什么意义的,出生便死和活一百年也无区别,意义?但我们又能因为最后一定是苦而否定一切其中的乐吗?怎样才是常乐?

答:

佛说乐是易变的,乐久了会成苦,同样苦也是易变的,苦过必然会乐,这就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的道理,人生是苦,但人生也有乐,你的这种说法并不是正确地解释四圣谛中的“苦谛”,苦谛,是说在这世间,我们总是会感到不圆满,不满足与痛苦。即便体验到快乐,我们也会因为快乐的稍纵即逝而感觉不满,这便是苦。而产生痛苦的原因是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渴爱”,比如对感官欲乐的追求、想要成为什么的野心、求得被认同的野心,或不想要,拒绝什么的想法,想要摆脱什么而不能的欲望……也就是说,你这一段话所传递的意思,你的苦是因为不能永远地快乐,你渴望永远的快乐,无法接受心的无常,世事的无常,你贪爱的乐,渴望着乐的永存,拒绝接受乐会消失这个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你“拒绝接受乐会消失这个事实真相”才是你痛苦的根源,所以,你并不是不知道事物开始时会往哪个方向发展,而是你拒绝接受了知道它一定会坏败,甚至随时都会坏败的可能,就象你拒绝你一定会死,并且随时都有可能会死,甚至于每一个刹那都会死的可能性,当你拒绝接受无常的时候,你无法让快乐持续,而当你接受无常的时候,你才会真正快乐,因为当乐消失的时候,你知道这是必然消失的,你也知道还会有乐再发生,当痛苦发生时,你知道那痛苦也会消失,因为痛苦也是无常的,那时的心是平,“心平何劳持戒”?那时便是常乐,也就是说当你正确地认识到无常时,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常乐。这种常乐跟你所追求的“永远快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个心灵体验和层面上,说实在的,也不是你现在能明白的,即便你看懂得了文字,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没有行,无法知,行才知,知即行。

“假如从最高的角度即死亡来看,那一切便是没什么意义的,出生便死和活一百年也无区别,意义?”这段话其实是非常典型的断见,这种断见会让一个人无法成长,也让一个人彻底堕落,所以断见比常见更有害,执着空比执着有更有害。

我且问你,死亡就一定是苦吗?死亡就一定使一切都没有意义吗?你在今生没有死过,所以你不能下一个定论说“从最高的角度即死亡来看,那一切便是没什么意义的”,在你有这种错误知见的基础上,你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也无法堪透生命的意义,因为你有一个错误的知见立在眼前,障碍着你。要记得,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