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独步清凉万乃容
独步清凉万乃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586
  • 关注人气: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心彼得潘综合症(二)

(2013-11-25 16:38:52)
标签:

催眠

健康

前世今生

深层沟通

心理咨询

分类: 真实个案

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无法与任何人保持长期的关系。不只是在婚姻问题上,在工作上也是如此,他们频繁地换工作,频繁地跳槽,到任何一个单位上班,都会搅得乱七八糟。

他说“我觉得我的同事,都感觉跟我做同事都挺丢人的。”

“为什么?你怎么知道?”清凉师兄问

“因为我总是说,我就是世界第一流人物!”他很自信,很大声地说。

“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不愿意跟你做同事……”清凉师兄看着他笑笑。

“为什么?”

“不为什么,丢不起那人!”清凉师兄笑起来。这样自恋的人真是太奇妙了,眼前的就象是一个童话中的人物,他完全看不到现实,一直生活在想象的世界,就象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那种自信和不可一视,就好象天老爷老大,他就是老二一样。

“你知道你为什么是个穷人吗?”清凉师兄继续问他,对待这样的人,要让他认识到现实,看到现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知道!”

“我告诉你,你这辈子都是个穷人!”清凉师兄故意刺激他

“不可能,我才二十九岁!”他很嚣张地说。

“别说才二十九岁,你都已经二十九岁了!”彼得·潘综合症在三十岁左右的时期会进入一个危险的阶段——人到三十岁会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得不长大,而且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周围的同伴也越来越少,大多这个年纪的人都已经开始准备结婚生子,即便没有结婚,也是在筹备之中,所以,很多彼得·潘综合症在的在这个年纪就进入一种焦虑状态。

“财富就象流水一样,它是流向低的地方的。”听清凉师兄说到这里,个案的眼神流出一种渴望、贪婪和兴奋“但是它不是流向穷人的。”听清凉师兄补充到这里,他很明显地泄气了,“它是流向谦卑的人那里,你看看你的心在哪呢?恨不得挂在喜马拉雅山顶上!什么水能流到喜马拉雅山顶上!所以你等着吧,洪水末世了,你就有钱了!!”清凉师兄很严厉地把话说完。

近年来出现的“末日”流言,正是洪水末世,所以我们也应该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理背景了吧?

“就你这样的,还瞧不起丧葬行业,你有什么资格啊?长脑子了吗?中国马上就会有一大批人死亡,连国外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的丧葬行业!你看不起?你算老几?说你是穷命一点都不冤枉你!马上回家,好好去你爸爸妈妈学学怎么做生意!还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先把自己养活了,再说瞧不起谁!二十九岁了,还指望爹妈活着呢!等他们死了,我看你怎么活下去!你靠什么活下去?赶紧回家!要不然等待你的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进监狱,一条就是进精神病院!”清凉师兄为了让他看清楚现实,看清楚生命中已经展示出来的道路,为让他可以谦卑地向父母学习,为自己谋一条可能的生路,狠狠地教训他。

然而能有多大作用呢?清凉师兄真的不能确信,严格地来说,这样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辅导,而且必须要由父母陪伴,因为他几乎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孩子,他需要重新再回到父母身边成长一回,然而他的父母必须要正确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多少父母能够给这样的孩子正确的生存训练呢?单纯地依靠心理辅导是没有意义的,他需要的是长期的教育,可是一个29岁的青年,如何再进行教育呢?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许他的父母也是“彼得·潘综合症”患者,虽然不一定停留在2岁,但是无论停留在哪个年龄都是非常可怕的,就象小说中温蒂的父母,看似一个正常人,然而也是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尤其是温蒂的爸爸……

“彼得·潘综合症”是全世界范围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它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危害,顶多使得某人的个人生活体验很痛苦而已,但在清凉师兄看来只不过是隐而未发,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精神分析师,根本对它没有正确的认识,人们最多只能看到了由它而引发“反社会人格”“暴力”“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等等,这些表象,并把这些表象当作终点,但是却没有看到这些“终点”背后真正的推手。

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愿意长大。他们在童年时期往往有一个非常幸福快乐的时期,当这个幸福快乐的时期过去时,他们发现成长没有带来喜悦,而是更多的压力——父母的要求,学校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家庭责任的要求……等等,因此他们刻意地回避、反抗所有这些成长带来的压力,因此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多的痛苦……

就象电影中彼得·潘说的:“你不能强迫我长大!”这是“彼得·潘综合症”患者的共同宣言。

当一个人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力量说他不对,因为长不长大的确只是他个人的问题,然而这毕竟是极短视的,最终他将因为身体的长大,欲望的膨胀,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堕落成著名的“胡克船长”——“海盗”,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个人问题了,而“反社会”的问题,对他人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在原著《彼得·潘》中,彼得·潘杀死了“胡克船长”后,要求温蒂把“胡克船长”的服装改成适合他的尺寸……这无疑已经暗示了他内心的变化,而不幸的是,这个变化并不是作者凭空想象的,这个变化是在现实生活中作者观察到的结果——所有的“海盗”都有着一颗童心,他们象“彼得·潘”一样渴望拥有一位母亲……这就象我们观察到的很多有严重暴力问题的成年人一样,他们在心里渴望着母亲。

这个世界最悲哀的就是,它永远不按照你想象的方向去发展——不管你愿不愿意长大,你都必定会长大。

曾经有一位女士,非常愤怒地跟清凉师兄说:“我根本就不想长大!”她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结婚,甚至没有男朋友。

清凉师兄看着她笑笑:“结果呢?”

她沉默。

“告诉我,结果呢!你是不想长大,我理解你不想长大,但是结果呢?”清凉师兄问她,这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她象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坐下来——结果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结果就是在工作上没有任何成绩,在生活上没有伴侣……所以在现实在,很多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个案可以证明。

这个女人就象是《彼得·潘》中的小仙女——充满了嫉妒、嗔恨的小仙女,她设下圈套,让那些迷失的孩子们用箭射死温蒂,并且在温蒂得救后痛哭流泣……而所有的聪明、可爱、温柔、都不过是让迷失的孩子们变得愚蠢的假相而已,她的心在刹那间生灭,在善恶间轮转,可怕的是虽然极丑恶,但并不以为恶——这种行为被那些充满了情执的妈妈解读为“单纯”。

这部电影是非常引人深思的电影,这部小说也是非常令人深思的小说,它的内容绝不是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小说的作者有着非常强而有力,又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对人类的生存也有着深刻的担忧,而他又无法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他的担忧,尤其他所担忧的是心灵层面的内容,因此只好采用这种魔幻式的手法。

把这部小说看做是魔幻小说人,其实根本不懂人类的心灵,就象是中国的诺贝尔文奖得主的作品《蛙》,很多新闻报导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是非常愚蠢的,只是充分彰显了自己的无知而已——《蛙》是现实主义作品,它所描绘的是人类的心灵世界。就象《彼得·潘》之所以百年不衰,正因为它是现实主义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变迁下人类的心灵创伤,说它魔幻,作者只能无奈地笑笑……你说魔幻那就魔幻吧,百年之后再来评说……

《彼得·潘》剧作诞生之前,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1904年正是二十世纪初,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得到了充分改善,越来越多的平民父母不再挣扎在生死线上,他们开始有能力满足孩子们的贪欲,这些父母的心理,就象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应接不暇,生活困顿,根本无法细致地照顾儿童,因此在工业革命之前,甚至工业革命初期,这样的心理问题还不严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没有引发充分的警惕。

到了1904年的时候,工业革命已经使得生活相对富足起来,敏感的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开始观察到,人们的心灵层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多父母的心智,停留在儿童时期,不愿意长大,而未来人类将会因为不愿长大而迷失、困顿……而这种迷失和困顿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当一个人心灵没有长大,只有身体长大的时候,欲望无法控制地膨胀,并且因为在这之前,没有学会任何生存技能,没有任何应对社会的能力,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欲望的满足时,最快速,最简单的获得财富,满足贪欲的方式就是掠夺。

与工业革命同时暴发的不只是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还有一些从文明社会淘汰下来的“不愿长大的孩子们”——他们成为了海盗,开始向全世界的掠夺,并且工业革命为他们提供了更先进的武器,安全远游的船只——此时整个国家都被贪欲所控制,连统治阶层也都是一群身体已经长大,而心灵完全却没有成长的孩子,这个时期的欧洲政府也纵容甚至积极参与了掠夺行为。

就象这个29岁的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当清凉师兄问道:“钱是你的吗?”他很小的声音说:“钱虽然不是我的,但是我觉得我可以花一部分。”——这就是“海盗”心理雏形,随着时间的累积,有一天他终究可以非常响亮地,理直气壮地回答:“钱不是我的,但是我可以花!!”

海盗文化在欧洲盛行正是这样的心理背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描述欧洲的这段历史中——小说、电影、剧作品中,我们完全看不到对“海盗”、“掠夺”的讨伐,没有道德的评判,人们似乎享受着“海盗”所掠夺来的财富的同时,羡慕着“海盗”的威名——这完全是儿童心智尚未发育的表现——单纯到“以恶为能”的程度,没有任何善恶标准,没有任何善恶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道德经》中所讲到的“不知常,妄做凶!”

没有善恶的标准和判断,并不等于没有善恶业的累积,人生的命运仍旧会受到自己所做的业力的牵引,从而引发吉、凶、祸、福的变迁。

由于各国分脏不均,而人的贪欲又是无止境的,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暴发。时隔30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在同样的心理背景下暴发。

在这一时期的许多心灵导师,如克里希那穆提,不断地提出警告,世界战争的暴发是人们内心冲突的外显,人们的内心争斗不断,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危机,这也正是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所讲述的佛教世界观。

如今“彼得·潘综合症”在全世界范围的流行,正是印证了释迦牟尼佛、克里希那穆提等圣贤的说法,而今以“彼得·潘综合症”作为幕后推手的暴力事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越演越烈……这不得不另人深思——作为父母,我们将如何负担孩子的命运?

看看中国,最近一年内暴发了多少恶性事件?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彼得·潘》的作者,在小说中暗示着彼得·潘或者成为海盗被人杀死,或者精神崩溃,寂寂无名中孤独地死去,同时他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所有的孩子都回到母亲身边,重新成长——但如果你错过了回到母亲的身边呢?如果错过了这一时间呢?

今天的个案用《彼得·潘》的结尾做为总结,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反思:“所罗门是对的——对我们多数人来说,第二次机会是不存在的。我们来到窗前时,已经是“闭门”的时候了。铁护栏永远封闭了窗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