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廉价的同情毁掉人生(二)

(2013-10-28 18:19:59)
标签:

催眠

前世今生

心理咨询

因果

健康

分类: 真实个案

“呀……也是因为老师有名……一样的啊。”她很惊叹,人生居然如此的轮回,又一次,她险些重复了二十年前的脚步,而这一次,一旦重复,她将用余生为一个泥胎塑像装金镶宝——师父说这是有大功德的。

“你迷在哪里了?为什么会迷?”

“因为名……”她沉吟着

“这个师父哪里特别啊?”清凉师兄又问她。

“这个师父很特别的,他对女众弟子特别好,我们那天去见他,跪在地上给她磕头,带我去的那个女的,站起来的时候歪了一下,然后他就拉着她的手,把她拉起来……”

“你知道这是不如法的吗?在释迦牟尼佛的戒律当中,出家人不可以跟女众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你知道吗?”听清凉师兄说完,她一脸惊愕。

“真的啊?可是他还给他的弟子打电话,我们都在旁边听,也是一个女弟子,他让那个她去办什么事情,那个女的去了,但是后来别人说她没有把该送的人送到地方,跟他告状了,然后那个女弟子就给这个师父打电话,说:‘师父你看你冤枉我,那不行,你得补偿我。’当时我们都在场,然后师父问她:‘你想让我怎么补偿你?’那个女弟子就说:‘你亲我一下吧。’然后师父就当着我们的面,冲着电话,把手抬起来,亲了自己的手一下,还‘啧!’的一声呢。”她笑得很暧昧地看着清凉师兄,看来她想要出家并不见得是为了修行,似乎很享受这样的暧昧……一如当年享受跟老师的眼神交流……

“你当时在场吗?”清凉师兄问她

“在啊,我们当时都跪在地上呢,那女的还问他:‘你身边有人吗?说话方便吗?’然后那师父还冲我们摆出‘嘘’的手势,意思让我们别出声,然后那人就说:‘那你亲我一下吧’他就当着我们的面,在电话这边这样‘啧!’的一声……”她很急切地表达。

看着她的表情,似乎是有点欣喜和兴奋,对于一个甚至敢在网吧里沉浸在A片中的女人,这样师父有这样的行为多少有点刺激。

“当你看到他这样表现的时候,他满足了你对什么的追求?”清凉师兄问她。

“满足了我对感官享乐的追求……呀……又是感官享乐!”她自己似乎才清醒过来,看到自己对感官享乐的痴迷。

对名声的痴迷,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让她完全失去了智慧,在需要理智去选择的时候,总是被这两样交织在一起的东西搅的自己昏天黑地,完全迷失了方向。

二十年前是这样,为了这两样,而错失了一个非常适合她的机会,甚至后来又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理科;十年前又是这样,为了享受感官的刺激,沉迷在A片中,错失了读研究生的机会;到了现在又是如此,被这样一个所谓的出家师父迷惑,险些用自己的后半生去为一个泥胎装金镶宝……轮回,就是我们永远在重复同样的错误,经历同样的人生,而且越来越恶化……

当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大迦叶奉命集结经典,召集五百罗汉,准备将佛陀一生的言教记录下来,但是因为当时阿难尊者尚未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不允许进入僧团,而且佛陀有言在先,集结经典由大迦叶主持,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才可以参与,于是阿难尊者被迫关在一个山洞中(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我记不请了,反正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一周之内必须证得阿罗汉果,否则不允许他参与集经。

于是阿难尊者在房间或山洞里大哭,他原以为凭借他是佛陀的弟弟,就可以借佛陀的光,不修而得,但是没有想到,修行的道路必定是要由自己亲自走来,即便是佛陀的弟弟、儿子也是没有用的,这条路终究是要一个人,一步一个脚印,一级一级的台阶走上来,在受到这样沉痛的打击之后,阿难尊者在一生中第一次非常努力精进的修行,因为他是佛陀的弟弟,唯一一个长年随侍佛陀左右的人,并且公认记忆力第一,他发誓不能给释迦牟尼佛丢人,一定要把释迦牟尼佛的法留传后世。于是,一周之内,阿难尊者证得阿罗汉果,而他所背诵的经典集结在南传上座部的巴利文经典中,中国古人将这部经典放在《阿含部》和《杂阿含部》中。

在巴利文经典中,详细记录了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所有这些戒律都是不能更改的,其中“金钱戒”是非常重要的戒律,也就是出家人不得储备金钱,手持金钱和触摸金钱,包括“自己拿取”“使他们拿取”以及“同意放在近处”,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出家人,不可以告诉在家人供奉金银珠宝等物来装裱佛像,不可以收受现金,信用卡甚至是贵重物品等等……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阅相关介绍,在此就不多说了。

因此到现在,南传上座部(之所以被称为“上座”是因为阿罗汉在上座讲法,一般僧众及居士在下顶礼、听经。)的佛法中非常重视这一条戒律,在上座部佛法广为流传的地区,甚至于在家人如果在街上遇到僧人托钵,把金钱放在了僧人的钵里,而不是放入食物供养僧人,也算是僧人破戒,而且在南传的寺院中一般也没有规模宏大的佛像。

佛陀入涅槃后五百年左右的时间,大乘佛法和上座部佛法曾因“金钱戒”分庭抗礼,第一次宗教分裂由此开始,这是详细记录在佛教历史中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这一位建议在家居士为泥胎塑像装金镶宝的所谓出家人,清凉师兄想起了宗萨仁波切回应“贝玛千贝事件”的一段话,原文很长,大体的意思是:在僧团中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女人,而是金钱,金钱造成了整个僧团的腐败。

清凉师兄不太清楚为佛像装金镶宝会有大功德,这样的结论出自哪里,但是在《六祖坛经》中明确地解释了功德两个字的准确含意:“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也就是说“功”是在“心”上用的功夫,戒除“贪、嗔、痴”的能力,改掉自身习气才会获得。而“德”是因为在自身的修持下足了功夫,因戒除了习气而自然获得的显露出来的心性品质、综合素质等等。所以任何的布施供养都无法求得“功德”。

当年梁武帝因为建造“南朝四百八十寺”闻名遐迩,自己也颇为志得意满,见到达摩祖师,很傲慢地想要小小考校一下达摩祖师的修行,也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佛学修为,以及对佛法的崇敬、贡献等等,他故意问达摩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言语之中没有半点谦虚向学的精神,达摩也不客气:“并无功德。

“功德”需在自心上下功夫才会获得,哪里是外求的呢?造在多的寺,写再多的经,哪怕你把自己的血全倒盆里抄经,稀求半点功德,也是了不可得,更何况是给佛像贴个金膜,镶个宝石呢?算得了什么功德?那泥做的佛像跟外面工地里的泥土砂石有什么分别?别说度僧无数,就算是让自己的儿子出家,也一样了无功德可言,只因“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功德是向内求的,真的肯把刀尖朝向自己,肯让自己断习气,真诚改过,“找人好处,认己不是”,才有“功德”可见,才有“功德”可求。

梁武帝一听当然不爽,这不是白费劲了吗?本来想自我吹捧一下,却碰了一鼻子灰,于是追问:“何以无功德?”

意思是说“有没有搞错?你是不是真懂啊?怎么会没有功德呢?”而达摩祖师早已证得“无我”,连“我”都没有,管是你天王老子,还是什么,只有“直”没有“曲”,才不会理你分毫,有善根福德就听得懂,没那善根福德死也不明白,且得在心上好好用功呢,于是有话直说,绝对懒得拍他马屁:“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也就是说,“不过是了了因缘,种点福报而已,不要着相啦,并不是真的有,轮回的过程而已,那么执着干什么呢?”

梁武帝当然是不服,他以前所听说的,受教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都修布施修到这种程度了,恨不得把整个国家都搞得乱七八糟,全都捐了,怎么可能没有功德呢?于是就问:“如何是真功德?”连客气也不客气,称呼也没有,态度颇为挑衅:“你说说看,什么是真的功德?怎么做才算是有功德呢?”

达摩祖师也不客气,直接告诉他:“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也就是《道德经》开篇所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也就是说“时时安住在当下,清静无染,无所执着,证得‘无我’并在‘无我’中安住,OK,这个就是有功德啦,要一刹那一刹那地真修实干,好好下功夫积累而成,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跟六祖慧能禅师讲得一模一样,没有半点分别。最后梁武帝急了,问“对朕者谁?”

达摩说:“不识”——都已经“无我”了,你还问是谁?哪里有一个实体存在的呢?当然没办法说了,也不能说“没人”啊,那不是妄语,不是断见了吗?就好象把一杯水倒进了海里,如果你再问:“那杯水是谁?”这不是一个傻掉的问题吗?错误的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

水因为倒入海,放下了对“杯”的执着,因而就成了整个海洋,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了无差别,不二非一。

梁武帝彻底傻掉了,他完全听不懂,精神头都用在外求上了,都用在布施供养上了,哪有精神好好修行,好好在心上用功呢?大手笔地花钱,大兴土木,看得见摸得着啊,受人吹捧赞叹啊,比在心上用功简单得多啊!当然完全听不懂,错过了无始劫以来最宝贵的跳出轮回的机会,但是没关系,时间是假的,该来的来会来,没证得的早晚是要证的,慢慢等待因缘成熟吧……于是达摩北上……

写这一段,是想告诉每一个常常去寺院的居士,道场应当护持,佛教也需要护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一点力量,但是也要有智慧,不要乱求功德,尤其不要被“名声”所迷,我们供养佛教,供养僧众、道场是因为感恩佛陀教化,愿佛陀的教化流芳百世,并不是希求功德,也并没有功德可言,不要被“功德”的华丽外相所迷,真修行如王善人所说“找人好处,认己不是”就是出轮回的妙法,就是在积累“功德”,否则再如何地布施供养,只是一味外求,也是毫无用处。

我们生活在物质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心已经足够颠倒,足够迷惑,所以更要倍加小心,去道场也要好好研究佛陀的戒律,才会有辨别力,才会找到适当地修行场所,一个主持买了别克还是什么某名牌汽车的道场,不管怎么样都不象是一个如法的道场;一个跟女众打电话还“啧”的出家人,怎么也不象是个如法的出家人。

曾经有一个个案到清凉师兄这里来,说她爱上了她的上师,这个上师经常跟她说“让我抱抱吧……”同时也跟其他女众非常亲近,最后当然双方有了最实质性的突破,个案非常难过,舍又舍不得,放又放不下,那“上师”又不肯还俗,害怕无法面对世间生活的压力。

有另外一个个案到清凉师兄这里来:某次参加法会,一个僧人突然跑到她面前,“给我留下电话号码……”然后两个人开始不断联系,后来知道这个僧人是某寺院的主持,个案还曾到该地跟僧人一起开房,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就是该还俗的不肯还俗,男士直白地讲自己害怕面对世间生活的压力……

这样的个案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这样的女人也好,男人也好,只能说他们不够勇敢,如果你真的“爱”,那就勇敢地还俗,不要破坏佛制,用果演法师的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怎么会没有欲望呢?”出家人跟在家人一样,都是人,都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但这并不是破坏佛制的理由,既然出家了,就好好持戒,遵守佛制;既然无法遵守佛制,就痛痛快快还俗,好好过世间生活,在世间努力精进地修行。

有一位男士,曾经立志出家,在寺院做了四年义工,就在马上要剃度出家,披上僧袍的时候,他决定放弃,清凉师兄当时问他“那你怎么没出家呢?”他只是很平淡地说“业障现前?”那时还不太懂事地问他:“啊?什么业障?”他看看清凉师兄说:“我看着那身僧袍,我想如果我不能严持戒律,那我就不要穿它!”

很多人觉得很可惜,也有人曾在清凉师兄面前嘲笑他:“已经去了***道场,都当了四年义工了,还放不下?我看修行也不怎么样……”听到这些非议,才能感受到他的压力有多大,然而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呢?

任何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了四年,已经非常熟悉那里的生活,想要下决心离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况是寺院,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里,生活久了,自然会非常依赖,能够选择离开,去面对久已隔绝的社会,四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而言,基本上已经可以把自己变为“天外来客”了,所以这样的人,能够选择面对自己,选择离开寺院道场——这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勇气,清凉师兄很佩服他的选择,尤其佩服他的理由:如果我不能严持戒律,那我就不要穿它。

这是一种非常自律的态度,也是一种非常负责的态度,而且是真正的“勇士”的态度,这一句话,让清凉师兄对他非常尊重,非常佩服。

有多少人是因为害怕面对真实的生活,而不得不出家?有多少是因为害怕压力,而不得不躲进僧团?有多少人是因为生活的惯性,而不得不留在寺院?这样的人即便出家,也是源自“恐惧心”而非“出离心”,当一个人有所恐惧的时候,就开始了“颠倒梦想。”所以《心经》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说心中没有挂碍,就没有了恐惧,然后才会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够入涅槃。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勇敢”非常重要,一个真正的勇士,是一个能够面对自己的心的人,能够承认自己是人而非神,并且不会假装修行很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勇于面对的人。所以真正的修行并在寺院,也不在道场,而是在自己的“心”上——面对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习气。

当一个人愿意勇敢地面对自己,“克己复礼”“格物致知”的时候,他在哪里并不重要,他修什么法门并不重要,是学佛、学儒,还是修道都不重要,甚至修“善人道”,追随克里希那穆提都可以,哪一个法门都可以成就,哪一条“道”都可以到“罗马”。

出家不出家不过是形式而已,只在形式上追求却不肯用心改过,就算你生生世世都是出家人,也不过是轮回而已;就算是在佛像前把头磕碎,把自己千刀万剐也不过是“自残”;就算是燃指供佛,就算是你把自己点了“天灯”,也不过是“自焚”而已;谈不到修行,谈不到功德,谈不到“出离心”,也谈不到成就。

前两天看玛欣德长老讲《清凉道论》,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震撼:见轮回而生怖畏者称为比丘。

真正的出家,是见轮回而生怖畏的人,不是离开父母妻儿而已,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见轮回而生怖畏,即便身披袈裟,也不能被称为比丘。只是出家人并非比丘。

如果是出家人,至少应愿意遵守佛制,这是修行的基础,没有这基础,又怎么敢披那件僧袍呢?持戒的功德之一就是不会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今天写出来这样的事情也并不是为了批评,只是希望提醒每一个人都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家居士要看顾自己的身语意,不要再被“名利”和感官享乐所困扰,出家人也要看顾自己的身语意,真的不能遵守佛制,好好还俗,哪一方水土不养人呢?既然是修行,又何必在乎形式呢?不亏心才好修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容易被“恐惧”所控制,每一个人都非常容易被“贪婪”所控制,每一个也都非常容易被“无明”所控制,这毕竟是推动轮回的根本三毒,能够时刻认清自己内心的“根本三毒”非常不容易,这需要安住在当下,好好修行,需要功夫,不是读了多少经,拜了多少佛,绕了多少塔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身、语、意三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时时安住当下保持正念才能够做到。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每一个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别人犯的错,我们也在犯,别人有“贪嗔痴慢疑”,我们自己也从来不比别人少,只不过地点不同,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就象宗萨仁波切说的,不要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否定他的一生功绩,我们应该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善事,而忘却他所有的恶行,应当学会的是宽恕、慈悲。

应当补充一句,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终要学会的就是“爱”,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目的,没有任何任务,我们的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缘中学会如何去“爱”,知道什么是“爱”,不起任何恼害,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占有地学会“爱”——《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所以如果你是居士,遇到这样的出家人,也无须批判,他只是人而已,只是犯了所有人都会犯的错,他只是象我们一样,不够勇敢,无法面对世间的生活而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远离……感恩他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生生世世轮回的诱因。

就象个案,她之所以会遇到这样的出家人,会被搞得混乱不堪,险此不得前功尽弃,赔上自己的后半生,完全是由于自己的贪婪和执着,一味地追求“名声”和“感官享乐”,正是自己这样的人生课题,从始至终未曾圆满,未曾过关才会毁掉自己的人生,也正是自己这样的执着和贪求,才感召这样的出家人,而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样的出家人出现在生活中,也一定会有其他的因缘出现,使她再次迷失,无力自拔……

如果你是出家人,不要轻易骗自己说这是有因缘的,不要以“有因缘”为借口,以出家人看似清静庄严的面貌来伤害佛法。如果说某人跟某人有“夫妻的因缘”,因为是前世的情人,所以今生见面情难自已,不要这样自我欺骗,我们哪怕跟对面跑来的一只狗,也会有累世的“夫妻因缘”,所以不要拿“因缘”来欺骗自己,也不要欺骗对方,大多数人已经够迷惑颠倒,够执着情感及享乐,彼此这样纠缠着轮回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如果再损伤佛制,就不仅仅是可悲的问题了,只能为彼此增加更多的痛苦,难已解脱。

当我们愿意去承担责任,不为自己的行为找任何借口,知过能改的时候,生命的画卷已经展开了……

就象个案,如果她愿意承担哪怕一点点责任,承受哪怕一点点成长所带来的痛,她都不可能停留在5岁,她并不是一个智商有问题的人,只是心智停留的人,她如果愿意去学习长大,即便一开始是痛的,结果也一定是美好的,她的父母也会对她更温和,更疼爱有加。

因为怕痛,怕承担不愿意长大,于是父母就更严厉,而严厉则带来了更多的痛,她不但没有醒悟,而是选择了逃离,向外求取,不断地获取廉价的同情和怜悯,对这种廉价的温情追求,使得她不断地轮回,从十五岁一直错到三十五岁,每到一个命运的转折点都迷失在自己对“名利”和“感官享乐”的追求中,每一次都怕痛,而生命就这样一次比一次痛得厉害,到了现在,三十五岁,这样的轮回难道不是在今生吗?这样的轮回还要多久?还要再痛多久?还有多少生命可以浪费?还有多少转折可以错过?难道一定要以自己整个生命为代价,去品尝轮回的苦果?

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怕痛只会让我们更痛,怕苦只会让我们更苦,不要让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追求廉价的同情和怜悯上,任何人都无法取代我们,同情和怜悯只让我们更加迷失,只会让我们失去改变的力量。

成长必然会带来压力,必然会有一点点痛的感觉,但成长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喜悦和整个生命的改变。

此刻刹那间成长的痛,能改变整个生命的进程,使得我们从此可以幸福一些,为什么不呢?

在我的世界中,经常要去面对人性的问题,美的、丑的,善的、恶的……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无明”——无法真实准确地看见自己。

当我一次又一次引导个案看到自己,找到他们轮回的原因,生命的课题,人生的症结……告诉她们如何去改变命运,改变生活,如何把命运抓自己的手里,永远不放弃的时候,我的生命也因此获得了重生和力量,尤其当个案过一段时间给我更多反馈的时候,感恩从心里升起来。

感恩那些不断给我反馈的个案,所有这些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原来改变是如此的容易,原来命运从来都在我们自己手里,原来成长是如此喜悦,原来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这样的幸福……

能得到这位个案的反馈真是意想不到,以她的性格来说,是非常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除非生活变化很大……

以下为个案反馈:

2013-11-06

感恩清凉师兄:从您那里回到家里重新上班时,我跟同事相处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因为心里高兴,看到谁都开心;

五天前,我又找到机会给爸爸认错了,老老实实跟他讲自己过去恨了他几十年,爸爸只是笑笑说几十年也没关系,那一刻我的灵魂是被震撼到了的,爸爸还说只要我肯改,一切都还来得及。

跟爸爸认错前先跟妈妈认真地聊天和认错,跟妈妈讲完了,我发现自己尽管一直盘着腿,站直时居然不麻不痛还气血通畅得不行。

等给爸爸认完错,听爸爸讲完了他的想法,当天夜里入眠超级快。当天的一切都是在伴随着我抽泣以外的心平气和、轻言细语中进行的,再加上再次卸下心里积累了几十年的包袱,差点觉得每个毛孔都变通畅了。

之后跟爸爸妈妈相处的日子,可以用柔和甚至是和谐来形容,有任何事情好说话好好商量,这就是我一直梦想的跟爸爸妈妈相处的状态。

我做到了,感恩您,没有您对我的鞭挞,我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我自己引起的,都是我自己的习气造成的,遇到了您终结了我混乱的过去。

到今天,我和爸爸妈妈相处时没有烦躁、没有责备更没有吼叫,每一天都很舒心呀。

感恩您。感恩您帮助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关于工作和学习只要我的想法合理爸爸妈妈也很支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祈愿您和家人更加美满幸福,您的事业更加顺畅。一切吉祥如意。被廉价的同情毁掉人生(二)被廉价的同情毁掉人生(二)被廉价的同情毁掉人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