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有感(谭帅龙)
(2014-04-10 08:13:20)
标签:
谭帅龙转折点朋友别名到了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书名:《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
作者:叶坦
出版社:
内容摘要:本书主要记载了宋神宗时期大变法的主要过程,围绕着宋神宗和王安石两人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可是君臣就是君臣,就算他们有着变法的共同目标,那君臣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熙宁和元丰都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熙丰岁月,即宋神宗在位的时光(1068-1085年)。亘贯这十八年的的重要历史事件,就是“熙丰变法”,在许多历史课本中更愿意把这次变法称为“王安石变法”,致使许多人不知道这次变法的别名“熙丰变法”。发生在十一世纪的这场大变法,引发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文人、政客的关注,人人都在关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巅峰对决,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宋神宗。他并不是一个软弱无力、优柔寡断的配角,实际上,王安石只是在大变法的第一阶段(熙宁时期)对新法的制定和实施起过辅佐宋神宗变法的作用。到了元丰时期,则由宋神宗直接领导和主持着新法的实行。如果说这次变法是一盘棋,那么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们都只是宋神宗的一颗棋子而已。
宋神宗自即位起便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即使是面对前人留下的烂摊子,他也没有放弃心中那个有为之君的梦想。他知道,要改变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改革惩弊势在必行。他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他需要帮手,他在四处寻觅。忽然,他想到了一个名字——王安石。
赵顼,他是一国之君,他想实现自己的壮志,他渴望人才来辅佐自己;
王安石,他是有识之士,他想证明自己的才能,他渴望君上给自己机会。
当求贤若渴的君上遇到藏器待时的臣下,他们期待擦出改变的火花,他们期盼做出一番事业。宋神宗可以给王安石权力,任他实施变法措施,哪管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对。王安石有自己的变法方略,有了宋神宗的支持,他敢放开手去实施自己的想法。
他俩是战友,他俩更是君臣。
宋神宗是一个改革家,他想让自己的宋朝焕发生机,可是他更是一位君主,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使他必须考虑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他是血气方刚的有志青年,他有大干一番的魄力和胆识;他是整个国家的领导人,稳健持重是他必备的天性之一。他可以给王安石变法的空间,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必须得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在任命王安石为负责国家大政的副宰相的前一天,神宗已任命富弼为地地道道的宰相。集权与制衡的传统帝王治世之术是每位皇帝必备的治国方略。
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他想让自己才略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可是他更是一位文人,一个满脑袋美好理想的“士”人。在神宗准备起用王安石的时候,大臣唐介上书说:“王安石固然好学,但泥古不化,所以议论多迂阔,必定多有变更,想治反乱。”神宗一心想要变法,怎么会听他们的意见。可是王安石是个文人,他有自己的文人品性,王安石想让自己的变法事业更快的进以至于他用辞职来威胁神宗。他知道神宗需要他,所以他有底气用辞职来逼神宗。神宗可以采取他的建议,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自己的改革班子,可以罢黜那些阻碍他变法的臣子。可是王安石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他也是宋神宗的臣子,只是宋神宗整个棋盘上的“车”而已。“车”是可以横冲直撞,但是“车”总得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办事。撂挑子可以逼君主一次,可是第二次撂挑子你就得回家种田了。就算你是个人才,在皇帝眼里,你永远是个奴才。只有你可以按照皇帝的意思办好一件事,你才有在皇帝面前撂挑子的资本。
宋神宗与王安石,君上与臣下,可是他们不仅仅是君臣。他们是朋友,为了变法,神宗可以为了王安石打击那些反对王安石的大臣,神宗可以给王安石适当的权力,即使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没能很好的解决宋朝的国内矛盾;他们是朋友,为了变法,王安石可以与故交翻脸,可以承受各方的压力。但是现实却是无情的,君上与臣下的矛盾不是友情就能解决的。变法的各项措施达不到目的,有恰逢天灾,整个天下怨声载道。
当自己的帮手被逼出走,神宗于是亲自上阵。这样看来王安石被免职是整个熙丰变法的转折点。熙宁时期,王安石主要实施变法,神宗给予支持;元丰时期,由宋神宗亲自实施变法。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时期神宗的态度看出一些端倪。在第一阶段,神宗会听气其他大臣的意见,并综合予以考虑;可是第二阶段的神宗就是一个独裁者。神宗皇帝的行政策略逐渐从温和的以“制衡”为主,转而向较为严厉的以“专断”为主,必要时才辅以“制衡”。这就是君上与臣下的不同。
王安石感谢宋神宗,是他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让自己有机会去大干一场;王安石恨宋神宗,为什么神宗不能坚定的支持自己。其实我想,王安石是感激宋神宗的之于之恩的,因为在宋神宗驾崩的时候,王安石写下了“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亦写下了“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其实这一对君臣,相知也不易。
或许有些人永远也不会知道王安石变法其实只是熙丰变法的一小部分,但是一定会有人记得那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有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就算他英年早逝。
(文物与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