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有感(王珊)

(2014-04-10 08:06:53)
标签:

王珊

文笔

宿命

还是

忠告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书名:《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作者:柏拉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第一篇《游叙弗伦》是描写各有法律事务在身的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相遇于王宫前廊。作为被告的苏格拉底向状告自己父亲的游叙弗伦请教何为慢神与敬神,在苏格拉底的不断追问下,自负于宗教知识比任何人都丰富的游叙弗伦难以解答,便匆匆离去。

第二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第二部分为为“减轻罪罚”的陈辞;第三部分则为被判死刑之后的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第三篇《克力同》描写的是那个催命的大船将归来,苏格拉底的岁月也走向了末路,他拒绝了老友克力同的建议,等待生命的终结。

读后感:公元前399年,那场审判注定是无法被历史遗忘的,事情的发展并未按照着我们这些旁观者期待的轨迹发展,而是逐渐偏向了在大部分人看来极具悲剧意味的轨迹,最终苏格拉底饮下了那杯毒堇汁,于是他在凡世的故事也走向了结局。

    几千年后我们所能见到的苏格拉底仅能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他了,这样说来,总是让人心中有着些许的遗憾,历史永远都无法重现于世人面前,我们眼中的历史只能是历史家笔下夹杂着主观意识的诉说。哪怕我们心有不甘穷尽自己的一生来追踪真相的踪迹,找寻史书里那些人物内心的秘密最终发现这是徒劳,可我们依旧会如此,也许这就是我们历史学者的宿命吧。不过,这样想来仅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笔下找寻苏格拉底的踪影也就并不让人有过多的遗憾了。

    必须承认的是柏拉图用他令人钦佩的文笔使他眼中的苏格拉底重现于世人面前,我们所关心的故事似乎就在眼前展开。

我们已无法再去追究那个让人无奈而又荒唐的公诉了,故事所有的人物早已不复存在,可是那个老人的精彩辩论却永不会被时光所遗忘,也使这场审判却总是让人永远无法忘怀。

    他深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仅仅用他的申辩来肃清诬陷蜚语是几乎不可能的,可是他宁愿因自己的言辞而死,也不愿依靠失节的言行苟活。即便是当那个催命的船即将归来时,他依旧拒绝了老友的提议,用自己的死亡来表述出对国家和法律尊严的维护与尊重,在神的指引下,他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躯壳的死亡。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苏格拉底的思想受着唯心主义的束缚,但是在我看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仅是两种看待事物的观念而已,本无所谓优劣,我们都应给予其应有的尊重,而不应信仰的不同而使之失语,这不是施舍,而是理所应当。我苍白的文字难以表述出苏格拉底内心深处的语言,可自己却自以为我已走进了那个时代,走过长廊,倾听着那场审判,在那个牢房中久久不愿离去。虽然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注定是一片他人永久无法触及的净土,却还是试图走入这个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内心深处,不过并没有丝毫的挫败感与遗憾,当风吹过耳边时,似乎感觉是他走出了死亡的神秘,与我交换着触摸不到的秘密,可一切却又是这般转瞬即逝。

一直难以将这个故事带给我的种种画面抛之于脑后,他任凭躯壳逐渐走向腐朽,只求自己的灵魂走向永生,告诉着我们死未必活着更痛苦。在凡世的故事也许就如此地走到了结局,不过也开始了自己下一个故事的前奏,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戏,无论是演绎的人物,作者,还是我们这些观众都无法走到最终的结局。还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201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 王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