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红色教育
(2022-07-14 10:24:27)“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1]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中的这两段文字,为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少年强则国强,红色教育承载了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继承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先生曾说:“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 [2]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重在熏陶学习,风气的形成依赖于环境的相互侵透感染”。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的潜在教育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教育。班级是学生活动最久的场所,可以利用班级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如,利用黑板报作为宣传革命先辈的事迹的主阵地;教室四周墙壁悬挂革命英雄人物画象、红色经典名句;课前三分钟唱红歌活动,唤起了学生的红色记忆,引起情感共鸣等等。在各种红色教育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基因刻进心灵深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胸怀天下,匹夫有责”的思想情感。
二、巧用课文,为有暗香来
陈先云在《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一文中说:“教科书以选文为主要载体,重视选文对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 [3] 。他把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的编排分成五部分。
1.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逐步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全套教材共安排红色教育题材的课文40余篇。
2.教科书的编写要让“学生认识到革命传统不是在战争年代才有,它在和平年代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4]
3.红色教育题材类的课文,有编排在一个单元内,有穿插在各个单元中,有在语文园地栏目里的,并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润物细无声地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4.思考练习的设计也注意挖掘革命传统教育的元素。
5.注重引导积累红色教育方面的语言材料。
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部编教科书对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的编排是很全面的,从单元板块,到课文穿插,从语文实践活动,到思考练习的设计,以及语言材料的积累,都值得语文教师充分挖掘,促使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爱国主义情感这股香气萦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三、补充材料,更上一层楼
红色教育题材的文章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岁月的隔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红色主题作品的认知能力。例如,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主题单元第四单元是“高尚品格”,教材中安排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样补充资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怎么评价李大钊?”
毛泽东:李大钊同志是我真正的老师。
江泽民:把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事业。
胡锦涛:为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气节和浩然正气。
再追问:为什么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会这样评价李大钊呢?
这样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把久久远远的事件,把遥远的时光拉到了眼前……
再比如教学《为人民服务》,先收集影视资料,在《张思德》这部影片中,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声情并茂地讲演这一篇课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悟中华民族的伟大。
四、巧用链接,妙处默领会
巧用语文阅读链接,不但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的知识面,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红色作品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传承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的智慧,并从中体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朴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