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安
安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23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树立思辨意识追求智慧课堂

(2022-07-14 09:53:53)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其思辨的能力。思辨性阅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唤醒独立思考和探索,实现阅读效果与思辨能力的同步发展。通过思辨能力的引导,让学生以个性化的思考介入语文学习,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积极互动,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本文就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思辨意识,提出一些思考和见解。

一、开课精设问,唤醒学生的思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技巧对唤醒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精心地设置有针对性和适宜的深度的问题,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如果围绕课题提问:“读了课文,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子的?介绍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这个问题虽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如果你仔细探究,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答案各式各样,很多孩子的回答过于笼统。如果我们要改进:“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景物,萧红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她所做的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快乐?”这样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方向,能使学生有信心的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新的知识,并进行深入探索思考。在不断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提高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探究能力。

二、留白拓文本,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用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利用填补文本的留白,可以起到"导而费牵,强而费异,开而弗达"的作用,这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统编版教科书中的许多文章都含有省略号,作者有意将其留白,留下读者想象回味的余地。教师安排一些适当拓写,填补文本留白,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在最后一段自然段落中,“我”的假设“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那……”教师捕捉到这处留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和文本进行深层次地交流,实现了创造性和想象的统一。这样既收获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由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支架巧搭设,培养学生的思辨习惯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根据学习情况预设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为学生思维巧搭设支架,建立学生的思维框架。有了这种支持,学生不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培养灵活性和多方面的思维。如:《父亲、树木和鸟》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本中搜集相关的资料支持其观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论述,完成从文本到思维,再到语言等各个环节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尝试在这个关键位置上为学生建立一个支架,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学生尽可能地做到观点清楚、表达流畅,让学生在思考和思维冲突中实现交流互动。正是为学生建立一个思辨支架后,学生在不断的梳理和讨论中,实现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双重提升。

四、课堂妙追问,激发学生思辨的火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不仅是学生思维的基础和工具,也是学生思维的表现形式。思辨性的追问是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步骤,关系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教学《田忌赛马》时,通过“田忌为什么能赢齐威王?”这个问题来驱动对话,将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画出来。教师再适时追问:“为什么孙膑能想出来这样巧妙的点子,田忌和齐威王却想不到?”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比较两组人物后再追问:“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赢得比赛吗?”在持续的追问中,学生感受到孙膑的智慧了。如又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问:“救儿子的风险那么大,船长为什么不征求其他人的意见,直接让孩子跳水?你有什么办法就孩子吗?”经过学生们的讨论,老师再次追问:“你认为这是什么样的队长?”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到船长的沉着与冷静,课文理解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思维的火花也在碰撞中激发。

五、质疑多元化,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尽管广博的知识是学生学生的基础,但相比之下,质疑习惯更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延伸思考,让其质疑多元化、深层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文章,感受人物情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落地。

例如,《桥》一文,在内容安排和情节布局上,都有非常典型的思辨点。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从亲情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矛盾的,但从老书记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并不矛盾。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对矛盾:当时队里还有其他人,老汉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儿子?引导学生质疑、争论,循序渐进、逐级推进,最终明白“揪”儿子看似无情,却是老汉无私的体现。“推”儿子的“有情”,又是老汉浓浓父爱的体现。在“揪”与“推”、“生”与“死”的选择上,老汉的党性与父亲的形象更具有立体性的矛盾与冲突。学生不仅受到了情感的洗礼,还牵动了思绪,拨动了思维的心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之,在多元、理性、和谐的语文课堂中,让思辨走进课堂,让学生有了思辨性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阅读有真实的感悟和思考,课堂才会有充满思维的张力,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追求智慧的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