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及看法
(2019-07-02 17:32:10)
根据人类历史的进程来观察,人类使用具体形象事物要先于抽象符号的,人类一开始用小石子,贝壳,绳结这类具有实际形象物质记下所发生的事情,逐渐发展成为使用形象的符号记事,直到后来出现了数字。这个过程和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有着相似的规律性。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向着抽象逻辑慢慢转化,但这时的逻辑思维尚未成型,只处于初步的印象阶段,还无法完全脱离具体形象性的思维。
此外,把数学关系蕴藏在图形之中,这样的形象对于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他们也会乐于去发现其中的信息内容,并找出其中相应的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二、通过图形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数形结合中,虽然“数”字在前,“形”字在后,但是“形”占有非常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过数形结合,可以体现出题型中各个量直接的关系,使题目看起来更加直观,解决问题更为便捷。“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如统计图)、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在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们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之中凸显出本质的内容,从而更加轻松快速的解答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较为常用,也是小学教学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学生对“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较难理解,为了使小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2、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数形结合就是通过这两种各具特色的要素结合起来,以数的具体来阐释图的抽象,以图的直观来反映数的联系。为此,教师们应当细心的引导学生培养数形结合思想,锻炼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能联系到数形结合,然后逐渐理解数形结合直到能熟练掌握为止。
三、 借助事物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几何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最初认识事物的规律,都是直接通过感官形成表象,之后才形成科学的概念。表象介于感知和科学概念之间,通过了解这个过程,从而在之后的几何教学当中,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思维逻辑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用颜色不同、长短不一的小棒代表长方体的棱长,12根小棒分长、宽、高三组,让学生思考如何围成一个长方体。例如一个长45cm,宽20cm,高4cm的长方体,学生在经过观察和想象后说出这长方体与一本书很相似;又如长4.5cm,宽3cm,高1cm,学生在经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时,会想象出与一块橡皮相似等。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应运用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进行教学,了解深化这一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和发展空间观念。利用分割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所学的长方形,然后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使它们变为动态。让学生操作并发现:
(1)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长
(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并会组织语言回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通过想象和推论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高。
四、 通过数形结合,为今后学习建立函数思想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