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质量量化计算与评价
一、成绩统计
(一)学科成绩全市按降序排列:前20%的考生为优秀,占的比率为培优率,其平均分为培优分;后30%的考生为后进,占的比率为辅差率,其平均分为辅差分;前70%的考生为达标,占的比率为达标率,取全体学生的平均分计算均衡值。
(二)用名次统计优秀率、达标率,统一格式统计到每班各科。使学校、年级、学科之间都可以相互比较,历年成绩也可沿续对比。
(三)强调高分层与低分层学生学科及总分的平均分,让教师培优注重团队实力,辅差关注每一位后进生。
二、业绩计算
1.培优
培优值=培优分×培优率
A1=校培优值÷市最大培优值×培优权重(30)
作用:导向注重尖子的数量及质量,侥幸遇上个别尖子,培优得不到高分。
2.辅差
辅差值=辅差分×(1-辅差率)
A2=校辅差值÷市最大辅差值×辅差权重(30)
作用:导向关注每一位后进生。正常人都想被别人认可,后进生更需要关注,老师耐心辅导他,进步会很明显。否则,辅差得不到高分。
3.均衡
均衡值=平均分×达标率
A3=校均衡值÷市最大均衡值×均衡权重(40)
作用:重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水平才会好。否则,均衡分不会太高。
4.综合评价
综合值:A=(A1+A2+A3)×业绩权重(0.60)
5.特例处理
①若有个别学校择优生涯,这些学校的综合值可再乘以“择优权重”:
择优权重=校优秀人数÷(校优秀人数+择优正取生人数)
②若某校择优编定尖子班,则尖子班辅差率可能为0,辅差分也就0,这种情况直接将辅差权重赋给A2即可。若某班的辅差分为0,达标率及培优率都很高,这种情况是缺考所至,将辅差权重乘以达标率和培优率赋给A2比例合理。
三、结果呈现
由数据库程序从学生成绩库及任课教师库全自动实现,全市、学校、年级、教学班各学科的统计都统一在一张电子表内,通过筛选可非常方便地查看或比较:
http://s5/middle/9d834eeegc5240d7de944&690
成绩统计表(整张表包括全市各校的数据,可任意筛选。本图筛选一所较小的学校,显示每班各科)。点击图片可放大至原始尺寸(1773*875),数据清晰。
四、评价激励
1.年级总分的排名,反映级组的整体水平,级组可据此调整管理思路,制定下期排名目标,依名次段确实尖子群、后进生。
2.年级单科的排名,反映科组的教学水平,科组可据此调整教学常规,制定奋斗目标。根据名次段、分数段人数的分布调整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班的总分排名,反映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班主任可据此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奋斗目标,与各科任教师沟通,力争各科平衡。
4.教学班的单科排名,反映科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任课教师依据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统计数据(平均分、达标率、优秀率、名次段、分数段人数的分布),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若自己任教学科在不同的班别有较大的差异,找出原因,与班主任、科组、级组沟通。争取均衡发展。
5.此方案业绩分排名适用于普教各年级,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校领导可据此调整管理策略。
五、生源均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区几乎都不再是一所“重点”学校,往往是几所学校的师资设备相近。这种情况,生源分派相对均衡有利于公平竞争、形成良性循环。优质生源过于集中,不仅会使生源较好的学校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难尽全力,也会使生源较差的学校因为没有较好的领头羊而进步缓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