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平常心——我与“人文班”
(2013-04-14 09:05:09)保持平常心
——我与“人文班”
樊
当年,在大学办“人文班”(有的学校叫“人文科学基地班”)曾经是一股热潮。办“人文班”的初衷显然是美好的:打破条块分割的专业设置,重新整合学科资源,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通才”(记得有的名校甚至喊出了“培养大师”的口号)。一度,“人文班”成了文科生心目中的“香饽饽”。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展开,许多始料未及的难题开始困扰了有关领导和师生:一是课程设置问题。如何整合文、史、哲三科的知识?一排课表,其实是文、史、哲三科原来知识的“大拼盘”,只是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视野是开阔了,可实际上学业反而加重了,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说比起原来条块分割的专业设置,新的“拼盘”又由于课时的制约而显得芜杂、散乱;二是出路问题。在本科四年覆盖文、史、哲三科的学业,到头来如果要进一步钻研,就必须上研究生,可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还是条块分割的。也就是说,在了解了文、史、哲三科的基础知识以后,考研还得回到原来的方向上去。可这样一来,“人文班”同学与继续按照条块分割的专业设置学习的其他专业同学相比,就不仅没有多少优势,甚至可能因为课程的“拼盘化”而显得不如其他专业同学那么“专”,并因此而在考研上产生不难理解的焦虑。这两个问题,不仅同学们很快意识到了,有关老师也注意到了,并且提交有关领导研究解决办法。然而,在一段时间里,这两个问题几次提交,却一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到后来一度甚至有了“人文班还要不要办”的困惑。因为有些学校的“基地班”就悄然关门了。这个问题随着哲学学院“国学班”的开办变得空前尖锐了起来。“国学班”的火爆使困惑中的“人文班”同学人心浮动,议论纷纷。终于有一天,当时主管本科生教育的李文鑫副校长召集部分“人文班”任教老师开了一个办公会。我记得李副校长在会上说的一番话:“‘人文班’还办不办?我看还得办下去吧。总不能说在我李文鑫手里把‘人文班’办垮了吧!继续办,怎么办?大家都来想想办法。”这办法,在出路上,是适当加大了“人文班”同学考研的比例,保证他们中成绩优秀的同学在考研上不因为课程设置问题吃亏。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容易一些。剩下课程设置的问题,却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个问题就一直拖了下来,直到原来的人文学院重新分回文、史、哲三家以后,由文学院主管“人文班”。而这样一来,课程设置就其实已经基本回到了文学院的老路上。
为了稳定军心,有关领导决定开展一场对话。在一个晚上,三位教师与“人文班”的同学面对面谈心,我记得那天晚上课堂里挤满了同学。与同学们对话的是三位任教老师:历史学院的何德章老师,哲学学院的孙思老师,加上文学院的我,我们三人分别介绍了自己走过的道路,意在告诉大家:成才,主要还是靠自己努力。然后,我们回答了一些同学的问题。那次对话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同学们的焦虑,不得而知。但随着出路的拓宽,“人文班还要不要办”的困惑好像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事实上,由于“人文班”同学人才济济,考研成果常常可喜,那一度浮动的焦虑情绪也渐渐随风而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日常教学按部就班的进行。
通过那场小小的情绪浮动,我悟得两点:一是教育改革谈何容易。想新点子不难,甚至出台一些新政策、新办法也比较容易,可一涉及到一系列配套问题,就触及到教学体制的深层次问题,而不那么容易了。如此说来,改革出台新举措,必须深思熟虑,而不可盲目跟风。二是现实的挑战。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在“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年代里,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设计显然远远不能与早日就业的紧迫感相提并论。任何改革,最后的目标还是得解决现实的出路问题。与之相比,“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从容心态与“慢工出细活”的历练,都显得比较次要了。虽然,我仍然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今后有出息的,归根到底还是那些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俱佳的同学。
其实,情绪的浮动常常难免。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浮躁情绪此起彼伏的时代。只是,有眼光、有实力的人是善于超越浮躁情绪的。即使是在“人文班还要不要办”的焦虑最突出的日子里,仍然有许多同学保持了淡定的心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通过努力用功,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成果。因此,我想说,实力决定一切。心态决定一切。
保持平常心,对于超越浮躁,十分必要。
多年来,我一直给“人文班”的同学上课。好几位“人文班”的同学后来成为我的研究生。承蒙同学们信任,我也成为“人文班”《珞珈人文》学刊的学术顾问之一。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人文班”已经二十岁了!为纪念这一不平凡的日子,我已经应《珞珈人文》学刊编辑同学的邀请,写下了这样的祝词:“精诚团结,珞珈山上创辉煌;特立独行,东湖岸边谱华章。”今天又写成上述文字,是因为回首往事,颇有感慨:“人文班”有今天,实在不易!祝福“人文班”茁壮成长、前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