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赵永娟的诗歌写作
惠永臣
我和赵永娟认识的时间不长,但她那真诚、活泼的性格;对文学那份执着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我对她的诗歌关注的比较多,只要她写出了新作品,我都看。我有时会给她几句鼓励的话,目的是促动她坚持写下去,因为她是一个有才气、有底蕴、有前途的诗人。虽然她现在写出的作品不多,质量有高有低,但发展和提升的苗头是显而易见的,值得肯定的。
白银诗坛最近这几年,涌现出了一批有潜力的女诗人,她们的起点都不低,只要她们不是三分的热情,坚持下去,定有收获,赵永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没有受制于女诗人传统的自我审视,而是追求属于自己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从“小我”出发,笔触的深处,流泻出对“大我”的关注,所以她的诗作,读起来让人欣慰和感动。
诗歌到底怎么写,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无论怎么说,写出的作品必须打动人,必须有陌生感,有真情实感,有启迪和思考,我想达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们面前的世界,虽然纷繁多变,虽然气象万千,但千百年来,多少人在写我们面前这个世界,所以能够让我们写的,前人都写过了,那么我们怎么去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写,否则会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吃别人的剩饭,没有新意。为什么有些人写了一辈子,没有写出一篇或者一首或者一句让人感动的记住的东西,主要是他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表层,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和思考,一直在拾别人的牙慧,这就是所谓的同质化,这是非常危险的。说到底,就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赵永娟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初步的风格。
首先,赵永娟的诗歌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并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的特质。近来,读了她的一些诗,这样的看法越来越清晰。在《鸣凤》这首诗中,诗人这样写到:
天空的灰
层层加重
人,就矮成了一株草芥
风越来越锋利
一把刀刃切向天空
最先受伤的
是一棵迎着风的草
第一节,仅仅三行,就显示出了赵永娟属于自己的“体质”。人在自然界是最高级的动物,也是最渺小的,在层层加重的天空的灰里,矮成了一株草芥,接着诗人由天空的灰转入大风,风像刀子,这样的比喻很俗套,但诗人巧妙就巧妙在能从俗套里把自己解脱出来,“一把刀刃切向天空”,而“最先受伤的,是一棵迎着风的草”,这样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结尾写的是“草”,其实质是呼应前面的“人”。渺小的人,如果不能顺应自然,“迎着风”,必然“最先受伤”,顺理成章,短短的几句,反映出了一个有哲理的问题。虽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道理,但必然是诗人长久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是值得提倡的。绝大多数人写过这样的自然景观“天空、大风”,如果没有思考,就会步别人之尘,是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的。从这首短短的诗里,就能充分体现出赵永娟的“个人化”。为什么有些人的诗写得很不错,但读完后总感觉有“某人”或者“某些人”的影子,这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发现,捡拾别人的思想和思考,写出的东西总没有“陌生感”。一个刊物的编辑,他们往往忌讳这样的写作,他们宁可选用一个有自己“血质”的但不太“健康”的东西,而不会选用“健康的”像健身运动员那样的似曾相同的体质的东西。
其次,赵永娟的诗歌有属于自己的那种纯净唯美的品质。例如在这首《曼桢》中,诗人这样写道
那么多房子,没有一扇门为她敞开
那么多灯火,没有一盏为她点亮
只有一片白月光与她荒凉的肌肤
遥相呼应
孤独,如一片不肯跌落的叶子,在枝头
摇晃
这样的诗句,写得多么干净唯美,不拖沓,不枝枝蔓蔓,虽然诗意有些“荒凉”,但诗句确是那么迷人优美。“孤独,无一片不可跌落的叶子/在枝头摇晃”。这样写孤独,使孤独也跟着“美起来”。中国的汉字,一般人常用的就是那么两三千字,如何把这两三千字巧妙地组合搭配,就需要诗人的能力和技巧,当然赵永娟已初具这样的能力。
橱窗内的陶器上
以扇遮面的古装女子,是不是甘心
做她自己的囚徒
结尾,又是另一番景象,翻过一山又有一山,一山与另一山决然不同,这才能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诗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有善于观察的能力。诗人从观察到陶器上的古装女子而引发思考:“是不是甘心做她自己的囚徒”,多么有张力有味道的句子,这或许是信手拈来,但绝不是那种随意地、随性的“水到渠成”,而是诗人长期的磨练所得到的。全诗,语言上没有任何繁复的挠人口舌的东西,读起来顺畅自然,诗句很美,诗意很深沉,这看似矛盾的,但有是契合的如此和谐。
同时,赵永娟是一个很有生活体验能够接地气的诗人。读她的诗,总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诗歌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写出的诗歌或许能打动人,但绝不会长久地打动人。脱离生活的作家,注定是短命的。最近在一个刊物上读了某作家的一篇小说,写的是三四十年代的故事,读完,感觉和几年前看过的反特片的情节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作者用了自己的语言重新写了别人写烂的题材,看完后让人很失落。作者没有生活体验,坐在电脑旁回忆着看过的电视剧、电影闭门造车,缺乏生活的“温度”,缺乏自己的思考,这种没有生活体验的东西一定不会打动人。当然这样的体验不一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人生很短,如沧海一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经历过,但你作为作家,起码你的思想要经历过,你连你的思想都凌驾于你写的东西之外,肯定不会打动人。赵永娟的作品,每每都有自己的“经历”参与其中,尽管有些“参与”很肤浅、很幼稚,但总比那些没有“参与”的作者强多了。例如《抵达》这首:
把羊群赶上天;星星赶下河;
把肉身置于北武当
——看一朵又一朵风。在春天赛跑
看梨花跌落
结成小小的我,端坐枝头
微雨按时走来
就像北武当。按时抵达我的心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写出“一朵一朵的风”。这风这来源于梨花,诗人由一朵一朵梨花在风中的跌落,而联想到风,多么巧妙,多么耐人寻味。我想,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一定会惹人爱惜。她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很多。比如《经过》这首,
一朵风。亲自丈量
迭烈寺与黄河制造的陡峭
北武当,不适宜阔论
就连鸟鸣,也集体噤声
可是
是谁?把河滩的石子一次次唤醒
是谁?任四月的阳光重塑人间
北武当。一声不响
潜伏人群
我和一枚灵丹
隔河相望
读完后,我都惊诧了,这个女诗人进步咋这么快,写得这么好。"诗与远方“这话真不错,诗人的游历,给诗人带来了美妙的诗句。“一朵风。亲自丈量/迭烈寺与黄河制造的陡峭”,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得到这样的诗句。
概括而论,赵永娟的诗歌创作是有成绩的,是值得期待的。当然,赵永娟的诗歌还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有些诗句过于硬朗,读起来比较生硬;譬如有些诗写得比较枯瘦,缺乏丰腴感,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炼,但过于干瘦,会让人不舒服;譬如有些诗歌有生拉硬扯的感觉,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性扯到一起……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长期的写作磨练才能克服。著名藏族作家丹增纯净说过:要相当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用50%的时间来读书,用30%的时间来思考,,只用20%的时间来体验生活和写作。诗人需要大量的阅读,要涉猎广泛,不能钻进一个胡同出不来。希望赵永娟能够多读多写,能够坚持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