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学的构建(谢谢刘亚明老师给我写的第二篇评论)
(2018-07-03 17:12:42)分类: 别人对我诗歌的评论 |
诗歌美学的构建
——兼谈惠永臣《人间美好,一切会随你所愿(组诗)》
刘亚明
无论在任何时代,诗歌都扮演着文化先锋的角色。诗歌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它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属性,在所有的艺术属性中艺术美学是最核心的属性。我们的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走势也必然笼罩在美学视野之下。
惠永臣诗歌一开始就步入了美学中的一系列探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诗歌不断地学习借鉴、汲取诗歌大家的成功经验,调整着自己的诗歌艺术规则与创作模式。他乐此不疲地吟唱着来自内心深处的欢乐、痛苦,用诗意去揭示时代的根基与命运。
1
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一切事业中最纯真无邪的”。
毫无疑问,惠永臣一直自觉地履行着“引领人类还乡”的诗人天职,让“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用形而上的精神成果完成着一种诗意的引领。更难能可贵的是,惠永臣诗歌及其美学构建,是基于他对诗歌美学的深刻理解和良好把握,以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其诗歌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表达。
惠永臣的诗歌美学,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帮助、引领读者理解其诗歌的文本脉胳、内容及其价值观外,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不囿于视野的狭隘,而是尊崇天真无邪路径,坦然面对所经历的一切。由此,我认为惠永臣《人间美好,一切会随你所愿(组诗)》的审美生成,隐喻着思想的高度和意境的深度。这样,惠永臣诗歌的情感释放就会因接地气而大气、丰厚和深邃。他在《碎瓷》当中,拟人与哲理并行的诗句把诗歌境界再次投入到天真状态:
一地的碎片
一地的时光的残存物
一地的疼痛
从低处来到高处
仍有碎瓷。拾起一片
给它翅膀
它飞下坡底时,清脆的声音
来自于再一次破碎
一块瓷,需要破碎多少次
才能心安?
一个人需要丢弃多少次自己
才能快活地活着?
可以看出,惠永臣“一地的疼痛”,是一种拟人。这首诗有流逝的时间,有诗人在时间流逝中的感悟。碎瓷代表过去,预示虚无,反映无奈,暗含更迭,那么,此时此刻,谁又能说这样的破碎不是一次成长呢?!最后一节四句诗的两个设问,集合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也说出了一次次“疼痛”并不可怕的道理。事实上,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反复的“再一次破碎”,或许你变得越来越成熟了。这样的书写,是诗人在时间中感受自己,也是诗人对于诗歌美学的一次恰如其分的表达。
诗歌属于思考,也属于人生;诗歌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追求完美的表达。如果我们单纯就惠永臣《碎瓷》这首诗来看,如“从低处来到高处/仍有碎瓷。拾起一片/给它翅膀”并没有确指,因此在人们阅读时候留下的思考或想象的空间是巨大的,碎瓷也就变成了人们成长过程中“重复利用”的词汇。于是,一首小诗就超越了个体精神层面,从而给我们提供了更美的情绪和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或许,诗歌本身就存在对于美的发现。我们在大量的诗歌阅读中,可以很容易地就发现美的存在。当然,惠永臣是一名诗人,也是一位思想者,同时也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写作者。他把现实生活悄然融入了自己的诗歌,在诗歌写作中醉心于自己的切身感受,打下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烙印。同样写陶瓷,他的《瓷片》与《碎瓷》异曲同工,审美把诗人那种纯净再次带到理性思维:
破碎是有神祗的
我带着虔诚
带着雨水和一条小溪的喧腾
去拜访一座瓷窑的遗址
如果我是一滴墨
我会是哪座瓷器上的青花
如果我有误会
我会受到哪簇火焰的“吹拂”
泥土的恩情
会抟出怎样形状的器皿
供奉于历史的展台
今天,我站在遗址的高地上
与一蓬草比飞翔
与一块碎瓷比悲戚
夕阳西下时,我会约来鹰隼
窑址、窑工和恋人醉饮
直到一片碎瓷
回到它完整的瓷器上
言为心声。诗人是思想者,诗歌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是诗人现实生活中的一幕。想必惠永臣对瓷器情有独钟,总是有万般感触。他的诗歌超脱了哲学的基本领悟,不仅把时间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同时又有别致的思考,在时光的流逝中感受生命,感受世界的美妙。现实世界走进诗歌,被人们“真实写照”,必须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当然,这种过程必须是一次或者反反复复的内心审视,包括审视这个世界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诗人个体,也与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
2
这个世界本身具有一种美,经过诗人思考加工出来的诗歌同样应该表现一种美。
美,需要美的发现。即便你愤世嫉俗,即便你鞭挞丑恶,你都可以通过诗歌的审视和思索,结晶为美的艺术,成为过目不忘的诗歌,抵达阅读者的灵魂深处。作为诗歌抒情主体,诗人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诗歌的现场感,似乎是立即能够抓人眼球,能很快引起共鸣和认同的事。惠永臣深谙诗歌直抵人心的道理,他的诗歌尽量摒弃那种花前月下、无病呻吟的写作方向,持之以恒地追求着思想的深度。昆德拉说:“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前面的作品的回答,每个作品都包含着小说以往的全部经验。”惠永臣诗歌美学的构建,几乎涵盖了他的全部诗歌作品。他的全部的诗歌作品尽管不完全是上乘精品,但却可以实现对其诗歌美学的正面解读、玩味及诠释。
惠永臣历来强调并推崇诗歌对于美的表达。在他那里,审美哲学与诗歌写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一致的。他的《柿园里》追求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模仿, 而是将自然界的生存状态拟人化, 从而强烈表达了诗人真实的内心情感:
所有的人都到齐了
我们一起仰首:看看冬天是怎样慢慢变红的
柿园里,拥挤的不仅仅是游人
红红的。冬天足够鲜艳,甘甜
唯有叶子,铺落一地,并伴有苦涩的声音
多好的柿子。甜软的柿子
在人间的高处。它们需要借助风的手
顺着梯子下来,来到我们手里
冬天就更有了具体感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
柿园里,暮色深沉
冬天的声音格外清晰,这是柿园裹紧衣衫的声音?
是落在后面的两个人
带动的夜色的声音?
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从根本上说是无法认识的, 只有人的自我感觉、情绪状态才是真实可靠的。然而,惠永臣凭借直觉去表现心灵状态,表现潜意识中未得到表达的心绪和美感。在情景交融中,他体会“红红的。冬天足够鲜艳,甘甜/唯有叶子,铺落一地,并伴有苦涩的声音”,尝试“甜软的柿子/在人间的高处。它们需要借助风的手/顺着梯子下来,来到我们手里/冬天就更有了具体感”。惠永臣这样着墨,正是表现“美的发现”作为本体存在的最适当的方式。如此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在惠永臣诗歌中则反映出诗人表现“自我”的情感, 进而以深奥的隐喻、离奇的象征、难以琢磨的联想来实现美的叙述。
神秘的直觉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是内心感觉的夸大表现。对此,惠永有深刻的洞察,他把诗歌写作的本质直觉与缜密的思考相结合,让客观世界与个人的意识构成美感的互通,用诗歌将文明引领至澄灵之境!
坡地上,一朵小野菊的寂寞
是来自于一只蜜蜂
疯狂地喧叫
一只蜜蜂的寂寞
是遥远的
距离它的蜂巢,还隔着一个
冬天的漫长的飞翔
残败的瓣叶上
一座眩目的家园
曾经是谁遗弃的?
而我的来路上
一列缓慢的火车,拉运着白霜
迎面而来
——《错愕》
美学原本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个角度来讲,惠永臣诗歌美学构建就具有了哲学的意味。严格来说,哲学与美学思想已扎根、融入了惠永臣的诗歌。也正因为如此,惠永臣的诗歌并不体现赤裸裸的哲学与美学。他对此应该是进行了理智的思考,并通过包装、改造、复写,实现了诗意的美学叙述。我感到,作为诗人惠永臣一直在努力寻求明晰的诗歌的美学表达,同时又努力回避明晰的美学表达,正所谓“不留痕迹”“由此及彼”“似是而非”的描述,传递出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况。“一只蜜蜂的寂寞/是遥远的”,由《错愕》的这样写意,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他一直在探求“诗意的栖居”,即让其美学构建的诗意中实现“软着陆”。
3
读惠永臣的诗,可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当中渗透着的孤寂。
以我对惠永臣诗歌的了解,感觉他一直生活在诗意盎然的环境中。而其诗歌所说的孤寂,也许就是其精神世界的一次找寻,更是心绪的一种归属。对于美的世界,从孤芳自赏开始,用诗歌推介所见所闻。那种心绪的美、思索的美和寂静的美跃然纸上。就连《秋夜,盐湖边散步》,也居然透着他孤独的叹息:
天气渐凉。一匹青稞的眼里
一粒盐所喂养的湖
停住了澎湃
我们收紧影子。湖边的小路伸到天边
那里群神聚会
一颗流星,从盘边溅落
让一只鹰隼,看起来格外完美
——如果有可能
还会有第二颗,落在我的脚边
比真理还诚实
湖岸静悄。尘世广大
黑暗让一座青铜灯盏,像婴儿一样
张开饥饿的嘴巴
我们一次次喂养自己的晃动的影子
——盐湖的夜晚
青稞安静。游人安睡
唯有两个荒凉的诗人
远离灯火
在岸边逡巡
他们所寻找信仰和爱意……睡意全无
其实,任何人的诗作都不一定就是一个值得仿效的标杆。然而,当人们通过自我意识去把握自身和世界,现代主义文艺往往会出现夸大人的感觉、欲望、情绪和本能的表现手法。惠永臣的诗意绝对拒绝庸常。当传统诗歌的审美观、价值观已经让人们感到了视觉疲劳、咀嚼乏味与诗意枯燥的时候,整个诗歌界都在翘首以盼成功的诗歌脱颖而出。而一首成功的诗歌文本必定是新颖而独特的,必定是常读常新的,总会有思想的共振或共鸣。即使在隆冬,也有读后让人心窝发暖的感觉。惠永臣的《秋夜,盐湖边散步》抒发了自己的即时感受,“青稞安静。游人安睡/唯有两个荒凉的诗人/远离灯火/在岸边逡巡”,这样的孤独,将“寻找信仰和爱意”,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诗无达诂”。通过写诗,惠永臣使得自己内心平静、心绪得到释放;更因为写作,从而认真去理解生活,理解人生。其诗歌大都以隐喻的意象的方式转换,有时甚至是站在美学的高度多重多角度的提升。他坚持让自己的诗歌始终处在思想状态,努力拔出诗歌稻地里的稗草,力图让自己的诗歌能够被直接的理解。在《美妙的早晨》中,惠永臣提到:
蜗牛的痕迹那么细微
一枚夏天的落叶,盖住了它的缓慢
花园的外面,有许多行人匆匆而过
美妙的早晨
我蹲下来,仔细观察着缓慢里那扣人心弦的行踪
有什么事需要去干
时日长久,放下自己,在潮湿的路面上
我的惊喜,和四周的微风
多么和谐
我的早晨就从花园开始吧
蜗牛走过后,花朵自在地开着
草叶上的一些露珠,还没有彻底掉下来
湿了的地皮
不会马上干透。这和我看过的一本书里的情节
多么相似——
十九世纪的故事,还没有彻底演绎结束
我突然想起
那个有些忧郁的女子
此刻,应该站在我的窗前
她像一朵迎风的花朵
她的美,我不愿说透
可以断言,惠永臣将笔力集中于诗歌意象,通过营造既持有自身又具有强烈隐喻性的意象,使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诗意。“她的美,我不愿说透”,正是惠永臣一直思考的东西,这与其诗歌美学属于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反映出诗中所描述的时空不是自然物理的,而是景物与美的意象的完美结合。所以,这首诗辽阔的美学性质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咀嚼玩味。
经验表明,生活的缺憾并不影响诗歌美学的完整性。生活气息从来都是真实的,惠永臣充满诗意地生活,让诗歌去除生活的表象,不断地审视自己,在不经意间正在经历并验证着这种完整,以此构成惠永臣诗歌美学观点的重要构件之一。
空阔的草原上
七个月亮,围着一顶帐篷
礼佛的人,刚刚离开
一只藏獒,就对天长吠
空阔的草原上,围栏已经收紧
散放的牛羊
没有归栏的,都是神的孩子
我像其中的一头
在坡地上忘情地吃草
秋风已凉。草木的体内
营养堆积。借此机会
我要喂肥那颗最瘦小的月亮
草原空阔
在今夜,只有那七个月亮
是不孤单的
只有那青稞的硬板床上,一只七星瓢虫的睡眠
是不孤单的
——《空阔的草原》
惠永臣写诗算是惜墨如金, 他总是力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诗意。他的诗歌在思想和内容的表达上都留有很大的艺术空白, 而剩余部分必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完成。可以说,《空阔的草原》以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手法极为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内心情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诗歌能够引发读者思考, 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完成诗人与读者的互动。但是, 掌握这种解读方法或许能够使读者得到一种特殊的诗意享受。
结语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其特殊的地位。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新时期。人们对诗歌的追求审美也进入新阶段,比如个人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寄托与相互慰藉,个体精神的救赎,超越性意义的追求,等等。通过对惠永臣的诗歌美学构建的分析与理解,也许,能使我们拥有一把写诗读诗的钥匙。诗歌美学是一个永远也谈论不完的话题,尽管惠永臣的诗歌也确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包括诗歌审美取向与美学的世界探究。但读惠永臣的诗歌在诗歌美学方面,我们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好诗歌必然能找到生活中的自己,必然有审美,必然是耐人寻味的。
当然,生活不总是花红柳绿。对于惠永臣诗歌美学的研究,这还只是一个新的起步。
2018.7.3写于盘山绕阳湾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