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在《中国校园文学(青春版)》2018年第五期青蒿好的温情》
(2018-05-18 20:45:58)分类: 发表的诗歌 |
发在《中国校园文学(青春版)》2018年第五期
青蒿的温情
老家陇东,黄土深厚,极利青蒿生长。
这种极朴素极简单的植物,没有选择土壤、气候和环境的想法,只要有落脚之地,足矣。像老家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里乡亲。
每年三月初,青蒿就从干旱的黄土地上,顶出一丛丛、一丛丛的芽尖,呈锯齿状,土灰色,像长时间劳作而很少洗澡的乡亲。土眉土眼,土得掉渣,但它却有疗治疾病的功效。青蒿是一种非常有名的中药材,学名茵陈。具有清热解疟,驱风止痒。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等功用。
每年三月初,大地开始复苏,万物萌发。青蒿也加入此列。在坡地,在地埂,在沟渠旁一些极不显眼的地方,开始露出地面,几天工夫,就长成一拃长的青蒿苗了。远远望去,它们一点也不羞涩,一点也不扭捏,大大方方地迎风摇曳,像是好客的乡间妇女,见到客人经过门前,管他三七二十一,都会热情地捧出一杯茶水,一两个白面馒头,热情地招呼过路的客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植物。青蒿适合陇东这片贫瘠的土地。它不选择地势、墒情和主人的好恶,只要有种子,就能发芽,长出一簇簇、一团团的青蒿来。
青蒿对我们乡亲是有恩的。
三月初,青蒿刚冒出地面后,嫩嫩的,是适合发挥它药性的最佳时候。三月青蒿为药,四月青蒿为柴。这时节孩子们的书包里都装着一把小铲子,一放学,就像散放的羊,撒开在荒山野岭上,掏出小铲子,蹴在地上铲青蒿苗。顺着地皮铲进去,一簇青蒿苗就离开了生长它的根,被孩子们轻轻往铲子上一抖,抖掉上面的泥土,塞进书包。一阵工夫,就铲一大书包,然后你追我赶地跑回家,散在院落的地面上,等明天太阳出来晒干,就可换来学费和水果糖的钱。
不但小孩子们铲青蒿,就连大人们也不例外。三月初,该下种的庄稼基本上都种下了,距离除草、收割还有一段时间,正好闲着没事,就三五成群漫在野地里铲青蒿。有穿红衣服的、有穿绿衣服的、有穿黄衣服的,像一朵朵游动的花儿。漫山遍野,成为一道风景。手脚麻利的媳妇、姑娘一天可以铲下一大筐青蒿,晒干可以称盐倒油,可以置办新衣,可以添置化妆品。这是女人的私房钱,一般的男人不会把女人买青蒿的钱收为公有。
这时节,也有男人去铲青蒿的,但他们是那些挣不到大钱,老实巴交,也算勤快点的男人。
孩子们、女人们铲去了青蒿苗,青蒿并没有放弃生存,它会艰难地进行第二次萌发。当然第二次萌发的青蒿,时间不等人,已经进入四月了,这时的青蒿药性就差远了,再就不能当药材去铲了。青蒿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生长。所以铲青蒿的时节性特别强,就那么几天,过了这几天,青蒿就没人问津了,任其撒野般生长。这时的青蒿就成了牛羊的好饲料了,它们青嫩、多汁,是牛羊最喜欢的食物。一冬天没有尝到青草的牛羊,好不容易等到青蒿冒出地面,就毫不含糊地送进嘴里。
到了五月,青蒿长高了。野地里该长的草都长起来了,牛羊们可供选择的食物也就丰富起来了,青蒿退出了牛羊的眼睛,但却又进入了孩子们的眼睛。他们放学后,并不能闲下来胡游乱逛。回家放下书包,拿着镰刀,把一尺有余的青蒿割下来,晒成半干,由他们的父辈或者爷辈们收拢在一起,蹲在树荫下,编“火幺子”。这种“火幺子”,是最好的防蚊材料。夏夜,蚊子到处乱飞、乱咬,劳碌了一天的大人们,睡不好个安稳觉,第二天如何劳作?这时“火幺子”发挥了它应有的功效。睡觉前,大人们拧半截“火幺子”点着,挂在窑壁上,点着的“火幺子”放出的烟,据说蚊子一闻到就会头疼,所以,一到夏天,家家户户的矮墙上都挂满了“火幺子”。
入秋,砍青蒿又成了孩子们的活计。为什么这里用“砍”呢?因为入秋后,青蒿长得有半人高,茎秆粗壮,必须用镰刀使劲去砍,才能放倒它。然后捆起来背回家,放在院落晒干,成了农家烧火做饭和煨炕的柴火。
青蒿不能让孩子们闲下来打沙包、抽陀螺、滚铁环……所以孩子们非常讨厌青蒿,走在路上,见到青蒿,就不由地使劲用脚踢,用脚踩,但从没有影响到青蒿生长的兴趣,总在一团团、一簇簇茁壮成长。
现在农村生活好了,孩子们也不要用它去换学费和糖果,也不用它去做柴火。现在的孩子,回家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哪有工夫铲青蒿、砍青蒿?何况,青蒿在农民眼里,用处已经没以前那么多了。
在我现在看来,青蒿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对我有恩的植物,尽管它看上去那么朴实、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