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诗刻(27):安静的悲喜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的诗歌 |
去年底,“汉诗文丛”系列推出了川上的处女诗集,这部书的名字原本叫“安静的悲喜”,编辑设计完工之后,川上有点意犹未尽,拿着他的书稿来找我,在反复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将书名改为《谁是张堪布》。这是他收入其中的一首诗的题目,这首诗是他前年去甘肃宁夏一带游历之后创作的。在我看来,这首不足20行的短诗基本上体现出了川上的写作风格,安静,自足,平和中见沧桑,随性中又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神秘,就像他诗中所描述的那列火车,路过一座座以他的“曾用名”命名的站台,兀自向天边开去,而车厢里面只有他一个乘客。
我认识川上的时候,他正以“孟寅”的笔名写作《中国琴师》等一批充满东方古意的诗作,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却是另外一组以“阿兰”为主题线索的作品,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依稀记得那组作品里吹气如兰的声音,澄澈,轻盈,仿佛雨后风过林间,吹落了滞留在叶片上的一滴滴雨水。多年以后,我曾与川上探讨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诗歌中的声音感和画面感可能是成就一首好诗最重要的因素,就像现在,即便我对“阿兰”究竟写了什么已经记忆模糊,但那组诗所传递出来的声音的力量远大于他另外那批以思想性见长的作品。川上是一个有想法的诗人,而且他的很多想法由来已久,尽管他后来的生活发生过许多变故,但那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并没有随时光的流变而放弃。譬如,早期频频出现在他诗中的“打坐”这一行为方式,在他晚近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而在生活中,“打坐”也是他惯常的行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可以让他时常有一种“清空”之感。川上是一个极其强调个人修炼的人,他所有的作品都贯穿了“能量守恒”的定律,在自持中恪守着他个人的美学原则,绝不会轻易地被流行的诗歌风尚裹挟而去。所以,才有了我后来在“《谁是张堪布》新书发布会”上的那段讲话:“在一个崇尚变化的时代,川上是一个不喜欢变化的人,从前他写什么,现在他依然在写什么。惟一的不同之处是,他会不时地调整一下姿势,以便能更准确更深入地进入诗歌。”
“少年小桥的望远镜/最大值是24倍/因此长久以来他的所见之物/是普通人的24倍”,这是川上写于2008年春天的一首短诗,题目叫《望远镜》。在我对川上的整体阅读中,这首诗应该视为他对自我写作秘密的一次公开解码。诗人通过对少年小桥观察人世的行为方式的描述,同时也对自己这些年的写作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即,在“把事物放大的过程”中清晰地呈现事物之间隐秘的关联,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效果。事实上,在此之前,川上已经写出了能够充分体现他的这种创作特征的诗,譬如《尘埃》:“这光
“棉花从棉桃中炸开/声音真好听/整个下午/他都在棉地听声音/声音由近及远/他一路跟过去/声音一直延续到天边天边是黄昏”(《奔跑的云》)。作为一个有乡村生活经验的诗人,川上对这种生活经验的处理方式也是特别的,他总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笔调来描述记忆中的人与事,赋予它们“微物之神”的力量。阅读这样的作品,你很难简单地将它们定义为所谓的“乡土诗”,因为它们自身所承担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题材写作的范畴。川上在看见、发现与洞见之中寻找着诗意的着陆点,放弃高蹈是为了抵达真实。譬如,他写“灶台上的蚂蚁”,写“簸箕上的玉米”,写“从胎衣中挣出头”的牛崽,写落日:“它比蛋黄羞涩/停在对面的楼顶上/一脸无辜的暧昧”……在我看来,川上的这些诗作不仅能够唤醒我们日渐麻木的情感神经,而且部分复活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感受力。再也没有比做一个这样的诗人更幸福的了,尽管他并不能阻遏时光的流逝,但他已经尽力延缓了时光飞逝的步伐。
前不久,我应邀给母校的《摇篮》文学杂志创刊35周年写一篇“卷首语”,脑海里突然蹦出了这样一句话:“挥挥手臂就断了”。在那篇文章中,我一直在绞尽脑际寻找这句话的主人,因为这句话见证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充满感伤的“毕业季”。文章发出来后,川上前来认领。由此可见,我们之间的友谊已经逾越了三分之一世纪,我们在如此漫长的时光中独自悲喜,又因为诗歌,让我们得以分享彼此的悲喜。亲爱的川上,无论你的列车经过多少站牌,我都会在深夜空旷的站台上,习惯性地“挥挥手”,向你致意。
附:川上诗选
川上,本名张良明,曾用名孟寅。1965年9月出生于湖北汉阳。198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曾于1988年创办诗歌民刊《新世纪》。主要作品收录于《象形》(2006卷至2015卷)。诗歌作品散见于《汉诗》《花城》《诗歌月刊》及多种选本。著有诗集《谁是张堪布》。现居武汉。
尘埃
从门缝中挤进来的一束光
照亮的
是空气中起舞的尘埃
这尘埃
这房间内所有的尘埃
这一刻
聚集到这光束中起舞
这光是明的
找到它的方向性
这光
更象是门外的大光明
所漏掉的部分
它漏进来的目的
仿佛就只是
为了让我看见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尘埃
藏在我的房间里
原来这么多的尘埃
还可以在这光漏中
自由地飞舞
望远镜
少年小桥的望远镜
最大值是24倍
因此长久以来他的所见之物
是普通人的24倍
这包括林中的斑鸠
橱窗里的模特
因此少年小桥看事物的过程就是把事物放大的过程
此刻
他的望远镜对准的是对面的屋顶
五只鸽子
你一下
夕阳就要下山的那一刻
五只鸽子
骤然离去
而天空
少年小桥的天空不留下一丝的痕迹
奔跑的云
棉花从棉桃中炸开
声音真好听
整个下午
他都在棉地听声音
声音由近及远
他一路跟过去
声音一直延续到天边天边是黄昏
他一路跟过去
棉桃开过棉树就死了
幸好到黄昏
他已看不见
棉桃在继续开
他的背后像是跟着一大片
可以奔跑的云
簸箕上的玉米
簸箕上
是黄灿灿的
玉米
阳光下
簸箕挨着簸箕
簸箕中
一只麻雀
蹦来蹦去
它想吃
一粒玉米
它想找到
一粒更小的
玉米
簸箕边
坐着一位
老太太
她在打瞌睡
她打瞌睡的姿势
像参禅
她的头
点了一下
又点了
一下
像对着
簸箕中的
麻雀
像对着
簸箕上的
玉米
脚印
清晨
共有五只脚印
一只脚印像树上的枝丫
遒劲中透着秀气
有如柳体的笔画
这兴许是我们家打鸣的公鸡
踏出来的
一只像是背上的抓痕
长长的弧线渗入到肌肤
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家的狗
用一只前爪扒出来的
一只是屐痕
深陷泥土之中
那脚像是用了很大劲才拔出来似的
(这应该是我们家老爷子
昨夜起夜留下的
现在还像老爷子一样
喜欢穿木屐的人
已经不多)
还有一只脚印很模糊
也像是狗弄出来的
但明显比狗的小
比狗的轻
轻到像玻璃上爬过的声音
弄得人痒痒的
最后一只脚印最小
但最清晰
清晰到你一看就知道
是一只鸟留下的
但你认真一看
又不知道
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留下的
灶台上的蚂蚁
我的四位兄长都已吃饱了饭
他们躺在长条板凳上午睡
板凳排了一排
从大门排到了后门
我的兄长们头顶着头脚抵着脚
把靠近后门的那条板凳
留给了我
我坐在灶台边
我在观看灶台上爬行的蚂蚁
先是一只
接着出现另一只
一眨眼功夫
蚂蚁已排了长长的一排
如一支浩荡的大军
窗外的蝉
最懂得用它们的叫声来衬托
这正午的宁静
一只蝉叫声刚要停下来
另一只就接着响起
这叫声伴着空中的飞絮
白色的飞絮往下落
怎么落也落不完
安静的悲喜
天空是仁慈的
在它就要离去的那一刻
降下雨水
苦楝树是仁慈的
在它已不能喝下下一瓢水时
折断悬挂著它的那根手臂
火钳是仁慈的
撬它的嘴
仅仅碰碎它的两颗牙齿
绳索是仁慈的
它勒著它的脖子
避免了长长的哀鸣与叹息
谁是张堪布
我有过许多的曾用名
每个名字都是我路边的小镇
饮一杯小酒
列车继续往前开
那年三月
我见到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他从水中出来的模样
怎么看怎么都像
我的亲人
今年七月
在夏日塔拉皇城草原
我再一次见到他
他偶尔和一群老鹰在一起
向低空盘旋
他偶尔和一群野牦牛在一起
一眨眼就消失在
那道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