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永臣品读何耀峰、方亚儒诗作
(2016-01-28 20:28:31)分类: 惠永臣品诗 |
惠永臣品读何耀峰、方亚儒诗作
冰河(外一首)
作者:何耀峰
依次失去了春天,夏天甚至秋天
现在只剩下一座冬天了
可你还是尽量裂开一张冰窟的嘴巴
想赶在彻底冻结之前
一口气
如蚕抽丝的心事
一出口
那么迅速。走脱的一些
也只能化为轻飘飘的霜花
再次打回
这个季节,适合沉默
适合扁桃体不断肿大增生
只能容纳寒流
只能接受一场冰封
浩大的葬礼
请你好好的
下雨或者下雪,那是天空的态度
你却为此
时而伤寒
失眠或者沉睡,那是夜晚的心情
你却像只滚烫的烙铁
企图熨平巨大的黑布上
月亮的暗伤
我只是一场风暴
途经你的生命
如果不是伤害,就请你好好的
好好守护我留下的
震撼的沙砾
诗人何耀峰未曾谋面,他的诗歌也读的很少很少。所以要从诗人一两首诗品读出诗人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水平高低很难,难免有一叶障目的感觉。但就何耀峰这两首诗而言,我认为诗人是一个基本上趋于成熟的诗人,他的驾驭语言和意象的能力也很不错。
第一首《冰河》这首,诗意很简单。第一节是直接抒写冰河的状态。好在第一节,诗人细致的观察,“裂开一张冰窟的嘴巴”,这充分说明诗人细致的观察能力。我认为诗人的看家本领,有一项就是观察能力,诗人要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然后赋予它的内涵。何耀峰具有诗人的这份天赋,他看到了冰河的窟窿,加以简单的想象,把窟窿想象为“嘴巴”,为后面的书写做了铺垫。
第二节的一开头两句“如蚕抽丝的心事/一出口
这首诗最给力的是最后几句,诗人拓开一面,不在纠结于冰河了,而是转入人物画化的书写,由物及人,这是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也是成诗的基石。我曾经有个大胆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但我想或许有一点道理,就是诗人写事物,其根本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人。所以何耀峰写到这里,笔锋一转,引入所写的“人”:
这个季节,适合沉默
适合扁桃体不断肿大增生
只能容纳寒流
只能接受一场冰封
浩大的葬礼
这个季节,适合沉默。为什么?前面不是说那个冰窟窿是嘴,不是说“一出口,就会结冰”吗?,有口就是要说话的,为什么到最后,诗人却要说这个季节适合沉默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突然,又说扁桃体不断肿大增生,只能容纳寒流?这实质就是要沉默的原因,但又不仅仅是这样的原因。最后两句,诗意升华,这是一场冰封的葬礼,有力度,有空间,有玩味的东西。结尾确实有力度。
世界著名诗人海德格尔曾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我想,这句话用到这里,或许是正确的。诗人让“浩大的葬礼”来完结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说真的,我喜欢这首诗的结尾,如果说第一节有点弱小,仅仅为了铺垫的话,第二节就有了一个很好的高度。
我认为何耀峰的第二首略胜于第一首。第二首一开头:“下雨或者下雪,那是天空的态度”,就值得玩味,把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的态度假借于天空,自然生动,不留罅隙。
第二节沿用第一节的写法,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但却很有境况。“企图熨平巨大的黑布上
结尾,更是有味道:
如果不是伤害,就请你好好的
好好守护我留下的
震撼的沙砾
把两个人的情感,转化为“震撼的沙砾”。多么好的句子。只有诗人才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句子,把这样的句子用于叙写两个人的情感,真的不错,不错。
这首诗的诗意很简单,但巧妙地运用意象,是诗的空间大增,让读者无限遐想。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意象的魅力。
合理的意象的选取,并赋予它更多、更深、更广的含义,是诗人禀赋的另一个展现。我在分析完方亚儒的诗作后,单独就意象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还要重申一遍。上一次我谈了诗歌的语言,由于临屏之作,草草完毕,把一些该说而没说出,该说好而没说到位的话没有说出来,是遗憾,但我想就让它遗憾去吧。因为我本身就是半桶子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我今天说“意象”,也是如此,仅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即便能谈深一点,也只继续说几点粗浅的认识。我不想往深里说,我也没本事往深里说。
《沉淀》
作者:方亚儒
倒一杯凉白开
不放一点茶叶
静静地看着杯壁
里面的杂质
缓缓下沉
岁月一如沉淀
轻轻一摇
便乱了方寸
方亚儒的这首诗很简单。诗人摘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细小的片断,赋予自己的观察,写出的这首诗。一杯白开水,不放茶叶,仍有杂质。这就是生活,纯粹的生活,矿泉水般的生活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有杂质的生活中。
这首诗的有点,在第二节。诗人把杂质赋予岁月上,岁月也可以轻轻一摇,便乱了方寸?多好的想象力。
我感觉诗人是一个年轻的书写者,或者是初学者。他写的是杂志,但她的诗却是如此的干净,毫无杂质可言。像一个心无杂念的儿童,多么可爱,多么单纯。这就是这首诗的优点。
诗人实写杂质,但最终是为写“岁月”服务的,那么这里的“杂质”就是一个“意象”,下面我就说说诗歌的“意象”吧!
例如何耀峰的第二首第一节,选取的意象是“下雪或下雨”这个物体形象,这个形象是大自然存在的,谁都懂得,谁都见过,如果仅仅是赋予它自然现象,那就是失败的,或者说就不是意象,而诗人赋予了它“天空的态度”、“伤寒”、“湿痛”这样的内涵,这个意象的意义就深了,就广了,就丰富了。但这样的“深、广、丰富”还是不够的,一般人都会想象到。他的这个“意象”还是有些单薄,如果联系到诗的后半,这个意象就有可能涉及到“爱情”涉及到相爱的两个人在爱情的路上会遇到的磕磕绊绊,遇到的伤寒、湿痛。那么这样的意象就更有多义性了。
意象诗不仅仅意味着画面的描绘,而是意象的呈现。注重呈现的方法,而不是呈现的主题。芦苇多么嫩泽茂盛啊
它诗意得不需要任何关心
我就这样一直静静地远看,像是在看
时间消瘦的仪容
这是近几年火头正炽的青年诗人叶琛的诗歌《在河边》的一段,诗人选取河边的“芦苇”这个意象,然后赋予它应有的诗人情感的体验。它的诗意不需要任何关心。由芦苇拓展到人,这个“人”不需要关心?而这个人又是谁呢?诗人没说。需要我们去想象。接着诗人通过静静地看着这个意象“芦苇”,突然看到了“时间”,这个“时间”是个什么样的仪容?是“消瘦”的。这和芦苇多么相像,又是多么传神。这里的“人”不是别人,是时间“这个人”。你看这样的意象多么繁复,又是多么的美。
有如青年女诗人文珍的一首诗的片断:
松鼠掷给我的一颗松果
它是唯一给我回信的
等你很久了
诗人借助“松鼠”这个意象,来传递自己的情书。托物言志,对情人的思念无从表达,对情人的爱无从表达,诗人就借助松鼠,松鼠给她传递来了什么样的情书呢?是一颗“松果”,而且是唯一的给她回信的。这个回信的内容是什么呢?很简单“等你很久了”,把诗人那种纠结缱绻的情感抒发的如此深远。这只有意象这一手法才能达到,也只有诗人才能做到。
我借用一位评论家的言说,来说明意象,可能更具体形象些。我记得不准确,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意象,诗人写的是a,呈现的却是g。其中有多少个象征或观点,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读者有自己的经验,审美主体不同其含义也不同。这大大调动了读者参入诗歌再创造的积极性。所以,诗人赋予自己意象的象征和内涵是多少,是什么,有时连诗人自己也不知道,也说不准,就需要靠读者去想象了,所以一首诗,一个读者又一个读者的理解,有时读者与读者的理解大相径庭,这都是正常的,都是合理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