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永臣品读张玉双、贺永粹诗歌
(2015-11-26 19:17:01)分类: 惠永臣品诗 |
惠永臣品读张玉双、贺永粹诗歌
傍晚经过一片玉米地(外一首)
你信不信
一片被剥离过的玉米地
就是一幕活现的古战场
在深秋的原野上里
每一株凌烈挺立的秸秆
都是针锋相对的刀剑弓弩
那相邻着最纤细的和最粗粝的一株
在瞬间相撞中
交换着神秘而狡黠的风语
而此刻
更像一张老朽斑驳的旧唱机
延续着岁月轮回
并被无序的风放大
被冲蚀的思想放大
放大
傍晚经过一片玉米地
我的心空旷近似虚无
阿卡久美
2007年,和朋友慕名去塔尔寺
我们想法单纯也曾求佛诉愿
期间偶遇阿卡久美。当说起一个青海的偏远小镇
说起远在新疆打工的兄弟姐妹时,我们的心里都空空如也
注:阿卡,一般为对藏族僧人的尊称。
惠永臣品读
张玉双是一位年轻帅气很有才华的诗人。他为人诚恳谦和,言行时时体现出真诚令人温暖的感觉。我为什么要说他的为人呢?因为文如其人,做文先做人,这一句话体现在张玉双身上,真是有说服力。
他的诗我读过几首,每首诗对我的触动都很大。一位这么年轻的诗人,他的诗作却显得成熟老道,给人一种温文雅尔的感觉。具体到这两首诗,我想也从中能反映出我的看法。
第一首的第一节就出手不凡,把玉米地比作古战场,新颖别致。我认为诗人不同于别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看某件事物,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奇特的甚至怪异的想法,如果和常人看到的一样,想到的一样,那就不成为诗人。玉米地里,在风的吹拂下,枝叶交叉、相撞,多像“针锋相对的刀剑弓弩”,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在瞬间相撞中/交换着神秘而狡黠的风语”,这是多么富有弹性的诗句,可见张玉双已经能够成熟地驾驭诗歌的语言。诗人的想象并不停留在此,第三节拓开一笔,把玉米地比作“一张老朽斑驳的旧唱机”,更是形象生动,玉米的枝叶在风中,传出错杂繁复的音律,与旧唱机多么契合。
诗人做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并不到此为止,这仅仅是铺垫,为“人物”的情感出场埋下伏笔,或者是起到“牵引”的作用,为第四节服务。“延续着岁月轮回/吱呀做响/并被无序的风放大/被冲蚀的思想放大/放大/不断地放大——”,诗人更进一步为“人物”的出场做足铺垫。诗人面对古战场、旧唱机,并没有使自己的心情愉悦起来,或者说紧张起来、激动起来,尽管玉米地这么“热闹”,而诗人仍旧是“我的心空旷近似虚无”。事实上古战场、旧唱机是不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虚无,是诗人的想象,正是这种的想象,衍生了一种虚无的存在。
这首诗铺张有序,比喻形象生动,语言张力十足。从结尾的几句就可以看出诗人的语言功底。
整体对这首诗而言,我觉得张玉双写得诚实、真诚,没有佶屈聱牙之嫌,说它诚实、真诚,是因为诗句字里行间都是实在的场景,虽为比喻,但这种比喻很有实在感,如果按照诗人的提示,我想每个人经过玉米地,都会有这种感觉。当然这种感觉是在诗人的提示下才有的,如果没有诗人的提示,平常人只能是经过玉米地,听见枝叶的声响,不会有古战场、旧唱机的感觉的,这就是诗人的不寻常之处。
总之,这首诗是成功的。要说不足,虽然做足了铺垫,但第四节还显有点突兀。
第二首,诗意很简单,也很短小。第一句有点白描的口语诗的味道,交代了这首诗的来由,妙就妙在第二句,“我们想法单纯也曾求佛诉愿”,这就是寻常人去寺院的最本真的情感归宿,我们寻常人去寺院无非就是求佛祈愿,想法往往都很简单,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构想。第三句和第四句前半段诗人还是回归到白描的写法,记述了在青海边远小镇遇到了阿卡久美,这个人物才慢慢出场,拉着家常,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为“我们的心里都空空如也”这一句做足了功课。我们是一群无聊的人、无所事事的人,想法简单,心里空空如也,但其实质是不是空空如也,值得思考。我认为,“我们”虽然像无所事事的流浪者,随意拉着家常,随意想起远在新疆打工的兄弟姐妹,但就在这随意间,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忧伤。所以空空如也的心里盛满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有一种欲说无能的感觉,所以,这首诗很有力度。
当然,我还要说道实在、诚实。这首诗总体来看也有这种味道,没有一个深奥的诗句,全都是在诚实的书写,但在这种诚实的表面下,有一种暗流涌动的情感在内心,这就是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
张玉双是很有潜力可挖的青年诗人,需要他继续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希望他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多琢磨一些优秀诗人的诗作,借鉴他们优秀的文本再现。诗人毕竟年轻,诗意在拓展延伸上还需努力,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上,要有大视野,大境界。
菊花开了
贺永粹
今天,我盛装而来
在这个清凉的秋后
别说我迟到的脚步延误了韶华
你可知道,为你
我错过了三季的繁花
陶公在南山羽化成仙
我的娇颜寂寂地隐在东篱下
九月的风
将思念的弦奏向天涯
我遣散多愁的薄雾
等你回家
惠永臣品读:
贺永粹是一位写古体诗词的诗人。她的古体诗词意境开阔,用词精到,很有一定的水准。
我一直以为,年轻人不应该或者少写古体诗词。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古体诗词需要深厚的古文化知识,需要经过多年的潜心阅读和修炼才能写出好的古体诗词。年轻人大都阅读量不足,阅历浅薄,修养还在积淀过程中,所以过于年轻,写古体诗词有点拔苗助长的感觉,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发表古体诗词的刊物实在太少,年轻人要有所建树,绝非易事。但自从读了贺永粹的古体诗词,我的这个想法有所动摇。贺永粹年轻,但古体诗词写得厚重到位。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质是为品读她的这首现代诗服务的。
这首诗是写菊花的。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菊花比作人来书写,在清凉的午后,我盛装而来,但诗人突然拓开思路,我迟到了,延误了韶华,错过了三季的韶华。大家都知道菊花是在秋天盛开,这么一句话、这么一层意思,就被诗人拓展的这么开阔,实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却用“别说”一词,是诗意更加开阔起来。很有味道。
第二节,诗人用典,把陶渊明那首写菊的诗联系了起来。用典是古体诗词常用的手法,(我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但确实有许多古体诗常常不厌其烦地用典)诗人用到现代诗中,顿感活跃起来。特别是“我的娇颜寂寂地隐在东篱下”这句,有点古诗词的精炼和韵味。最后,“我遣散多愁的薄雾/等你回家”,这两句是全诗的升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你”是谁?诗人没有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
诗人自始至终将菊花与人相互交织,是写菊花,也是在写人,人与菊花合二为一,互为你我。而这个“人“,并不是一个人,或许是几个人,这就是这首诗的繁复所在。
当然,要从贺永粹一首诗中读到她的风格是很难的。但就这首诗我突然想再说些题外话,我不是针对某个人,是针对一种现象,我觉得作为我们初学者,往往容易跟风,今天看这个诗人的这种写法很新颖,就学着模仿着写;明天又看见另外一个诗人的写法好像很好,又跟着学习人家的写法,当然这无可厚非,我也是这样的过程,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应该坚持自己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