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惠永臣的博客新
惠永臣的博客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790
  • 关注人气:1,0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飞天·甘肃诗人诗歌大展》阅读随感(老师不让转载,就复制粘贴了,望不要介意)

(2015-11-24 08:52:27)
分类: 发表的诗歌

《飞天·甘肃诗人诗歌大展》阅读随感

        文/侯川

 

《飞天·甘肃诗人诗歌大展》阅读随感

  《飞天》9月刊,为“甘肃诗人诗歌大展”专辑,以牛庆国和叶舟的作品开卷,还是比较稳妥的。牛庆国的乡土诗,字字专意,句句刺骨,仿佛无心,读罢难忘,一般的乡土诗是没办法比的。叶舟的诗,有大才气,大气象,想象诡奇,诗思卓异,多用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字里行间弥漫着发自灵魂深处的力量。读叶舟的诗,会让人不由想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等古语。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学养、思想的积淀,要读懂叶舟的诗,并不是一件多轻松的事。
  离离的诗,还是那么质朴自然,细腻真切。庸常的生活,简单的事件,在离离的笔下总显得有感觉,有疼痛,有温暖,有意义。《我所担心的事就要发生了》,语言朴素自然,诗意似淡实浓。“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开花时总伴着疼痛”,既是诗人自身的体验和认识,亦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及人生的常态。此诗毫无遮掩,真诚坦荡,于一个女诗人来说,实属不易。正因一个“诚”字,反而道出了我们平常极易忽略的内心之隐痛。离离沿着自己的诗歌道路走下去,依然有很大的写作潜力。
  于贵锋的诗,其风格特点与众迥然不同。他极善于向内心开掘,钻探,也可以说,他的诗,就是灵魂的独白,内心的低吟。外在的人事物景,仿佛与他的内心世界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在语言形式上,于贵锋的诗思维跳跃度大,语词空间感强,若不善于把捉深藏于字句间的幽思隐情,则不容易读懂他的诗。换言之,于贵锋的诗,风格独异,品质较高,更接近于本质意义上的诗。
  刚杰·索木东是一名剑客或骑手一般的歌者,他的诗有着深沉强烈的悲悯情怀,有时如护法天王,有时则如菩萨心肠。他的《大鹏、孔雀,或遗失的世界》,诗情穿越古今,驰骋天地,以信徒般的虔诚之心追慕、呈现奇观大美,悲叹世风之庸俗浅薄。“站在地上太久了/我们已经缺乏/足够的想象,或者/洞察长空的能力”,直击现实,有力有味,体现了诗人的精神与风骨,令人惊心,令人感佩。“高原之上,雪域大地/每一座佛殿里/金翅的大鹏/就是一切/智慧愤怒的部主”,“愤怒”二字,最为抓人,全诗关键,就在此处。孔雀,由灵物而为牲畜;诗人离开命定的高原,“骨头里的钙质/开始慢慢流失”,这是一个时代普遍流行的病症,无人能躲,无人能逃。然而,诗人他有剑客的精神,有骑手的信念,他并不像常人一般麻木沉沦下去。他坐拥暗夜,屏气凝神,在“一丝檀香里”,“尚能听到,大地/温润的呼吸”。孟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诗人的心中,有着大鹏直上九万里的想象力,有着承继祖先、追寻大美的信念与力量。因此,我称刚杰·索木东为胸怀护法情怀的剑客与骑手一般的诗人,应该没错吧。
  扎西才让的诗不敢读,一读就陷进去了。那可真是有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卫俊秀先生论书法,讲求无顾虑,无挂碍,我即上帝,上帝即我。卫先生又曰,系于俗务,私字当头,奴气人,何可与言!这般论说,亦适用于文学耳。扎西才让作诗,能放下,故能上得去。这一点,是需要文学爱好者、诗人、作家特别注意学习的。
    《黑铁乡村》(组诗),写出了最真实的乡村,有着诗人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在里面。黑铁,显然取自黄金、白银、青铜、黑铁之时代说。用“黑铁”一词说中国的乡村社会,那是再恰当不过了。“黑铁”,隐含着三个字,或者说三个义,即黑、硬、冷。诗人从眼前、小处着手,更真实,更具感人之力。母子、姐弟、兄弟、师生,有血脉亲情,亦有人心之硬,有人性之善,亦有人生之冷。荒凉的乡村,僻远的县城,渺茫的岁月,亲情虽好,却已不再,逝者如水,心痛犹存。“这一次,我觉得能对抗身边的一切/也完全可以战胜自己了”。是耶?非耶?
  扎西才让的这组诗,有很深很深的疼痛和失望,乃至绝望,但又有偶尔的温暖与希望闪烁隐现于字里行间。对母亲的忆念,终于打动了“妻子”,使之流出了眼泪;因“姐姐”的远嫁,“我”不想写诗了;对于“弟弟”,“我决定丢下了他”,而在内心其实是放不下的;而“老哥俩”的“兄弟情谊”终于不幸降至冰点以下;“我和学生对抗着”,最终“我还是失败了”……“她的呼唤”,是多么地深情,多么地感人至深。风尘女子,按照行规,那本来是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绝对。那风尘女子也是人。而且,她们中的不少人,有时候其率性、真诚、气魄、见识是要超过寻常人的。扎西才让写“她的呼唤”,或者发自“她”的真诚、善良,或者是“我”的内心告白,都透射出人性深处的光亮。
  扎西才让的诗,总能写得出人意料,总能写得感人至深,要说原因,我看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能打开,能放下,无顾虑,无挂碍,能够始终从人性出发,从人的内心出发,总能发现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变化,总能关注到灵魂深处的隐痛。
  扎西才让的《对抗》,“可我还是失败了”之前,句句实在、有力。“在高高的山上消耗余下的日子”,是很有意味的句子,很抓人。“一块坟地”来得太突然,没来由。后面之说自然也就有虚妄之嫌了。扎西才让目前在大诗人的临界点上,若要跨过去,还是要在“实”上做功夫。
  堆雪多才多艺,诗画俱佳。他的诗,想象丰富,放得开,收得来,有才气,有风骨。“朦胧中,一根针头刺穿地平线/鲜红的黎明流进大地”(《抽血》),“消磨不掉的时光,就用大片大片的沉默替代”(《旧时光》),“没事儿   石头/就默默往心里积攒黑暗和虚空”,这都是很有创造力的句子,有诗人的生命、才华、情思、智慧在里面。
  武强华的诗,从身边眼前入手,写极普通的人事物景,眼光独到,开掘很深,有很深的疼痛,也有穿透人心的温暖,处处散发着才气与思想的光芒。语句随意写来,很少雕琢痕迹。这个女才子的诗,渐有大气象矣。她的《沙尘暴》,手法奇,情思奇,有风骨,有“深情厚意”。因沙尘暴而不参加任何活动,不去做任何事,实际上,因“不参加”“不做”,却做了很有意义的反观、反思和回忆,从而引起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重新思考。其《甘南一夜》,前面写得好,最后一节不好,“私心”“私意”阻碍了对人心和人性的进一步探索和呈现。
  李王强的《柳木为棺》乃上等好诗。繁密,细腻,深情咏叹,带着苦音。奇绝,妙绝,痛绝。其《浓雾中》,前三节甚好,“恍如隔世,浩荡的白,浩荡的真实和虚无”,是很优美的句子,末节画蛇添足,怎么能落这种俗套呢?
  孙立本的诗,语言朴素自然,深沉有力,立足生活,发自本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记忆的墙角堆满了落叶和杂草/母亲深陷其间,而我也不能抽身离开”(《黄昏的镜中——给母亲》),无尽悲叹,无可奈何,人生之痛,无法言说。“像火车,在大地体内搅动”,“生命写下的时间档案”,“父亲走后,他一下子看懂了群山/时日漫长/一切辛酸和悲苦都在缓慢融化”,(《一个人内心栽着梅花——思念父亲》)这些诗句,才气横溢,极富创造力。对生活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土地和亲人的热爱,对诗歌的信仰,使得孙立本的诗具有丰厚的土壤,深广的根系,读来颇觉深沉大气,悲怆感人,情思丰富,耐人咀嚼。
  蒙三忠的诗,深沉,大气、辽阔、浑厚,他对“泥土”的深度解读与深情讴歌,虽不无伤感,却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量。《我爱农历纪年》,读来颇感亲切与温暖。农历纪年,这里漫溢着我们祖先的气息和智慧。“岁月在农时的转换里/每一滴时光   都有着被摔成八瓣的/疼痛和沉重”,真是锥心刺骨的好诗句,让人过目难忘。
  乌兰哈达的诗歌创作,近几年有很大的提升。他的诗歌语言,不马虎,不苟且,机智灵动,颇耐咀嚼。能于细小微末处发现真实,感悟思索,淘洗灵魂,营造诗意,是乌兰哈达诗歌的突出特征。张筱是一位自由的歌者,由于相对远离中心地带,反而使他的诗作少了无谓的羁绊与顾忌。在张筱的作品中,我们往往更容易获取真实的情信,往往更容易看到诗人真诚率性的自由表达。  
  包雨蕾的诗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有粗粝、浑厚之感,有一种民歌的苍凉及内在的冲动之力。用她自己的话说,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洪荒之力。包雨蕾生长于陇东,成家于江南,两地的生活阅历,使她的诗既有北方的粗犷开阔,又有江南的细致委婉,不同地域的风情与特色,给她的诗带来了别一种魅力。青鸟的诗学养较好,才思奇妙,有内在的爆发力。青鸟写张爱玲的《一个人到来》最好,不是一般人随便能够写出来的。“有时候一个人到来/是为了繁华一个时代”,“说得残酷一点——/至于她怎样死去/似乎并不重要” ,读这样的诗句,让人有一种痛彻心肺、无以言说的疼痛和力量。杨金花的诗,自然流畅,情感真挚。“一路向西”,“就让我们的谈笑声/低些,再低些/就让我们的脚步声/轻些,再轻些”,读这些悟性很高的句子,让人莫名感动。西部,在被物质主义观念掏空了心的拜金者眼里,仿佛只剩下偏远、贫穷、落后与荒凉了。然而,请不要忘记,华夏文明就在这里肇始,历史的光芒依然照耀人心。  
  蒲永天、惠永臣、刘双隆、苏明、富永杰等青年诗人,已然以稳健英迈的形象步入了诗坛,他们的诗歌作品,基本都能显示自己的实力和风格,比如,惠永臣诗中的那种内在的寂寞、冲动、空旷、孤绝,让人读来心内凄恻。刘双隆的诗中,历史、地域、文化的根系,较为深厚。苏明向内心的开掘、对语词的突破以及在抒情方式上的探索,比较突出。蒲永天诗中的那种平凡、庸常、孤绝以及坚守与静思,让我不由忆起了早年的教书岁月。他的诗,那种特定条件下生活的质感很强,善于发现诗意,善于捕捉内心闪现的情感与思想。
  本期甘肃诗歌大展中,虽然有不少老、中、青年诗人的作品未能见到——事实上,一本期刊,也不可能将所有甘肃诗人包揽殆尽,但这本诗歌专辑的编辑,注意到了诗歌作品题材、风格的差异,关注到老、中、青不同年龄段诗人的作品,也兼顾到各个地区的诗人,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在甘肃文学界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对甘肃诗歌乃至甘肃文学来说,不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作为文学爱好者,见到这样一本期刊,我的内心还是比较欣慰的。
  阅读本期诗歌专辑,我们不难发现,甘肃的诗歌创作者人数众多,创作态势良好,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绝大多数诗人都比较注重抒写内心,对诗歌艺术都能自觉追求,勇于探索,不断进步。尤其可喜的是,青年诗人的队伍正不断壮大,其作品值得一读者,实在不少。为了甘肃诗歌能够更好地发展,优秀诗人越来越多,优秀作品不断产生,我有几点想法,十分冒昧地提出来,不怕贻笑大方,旨在抛砖引玉:一、学养问题。甘肃诗人的学养状况,我觉得不是十分理想。刘勰说,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杜甫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谈诗论文,“才”“学”并重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西方的那些杰出诗人,他们的学养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我们读读里尔克的《罗丹论》,便知他的学养之丰厚,达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良好的学养,能使一个诗人写得更多更好,走得更高更远,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二、眼界与胸怀问题。古人讲,曾经沧海难为水,“心骛八极,神游万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些道理,对于每一个诗人及诗歌爱好者来说,我觉得依然是十分适用的。因为三两首诗写得好就自傲起来,因为一点小成绩,就想占山头,树旗帜,是十分可笑的。三、交流与学习问题。甘肃诗人,与外地以及本省本地互相之间的交流学习,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良好的。有些诗人,对他人的指导帮助,毫无保留,毫无私心,这方面传为佳话者也有不少,此处不再赘述。四、批评问题。甘肃的诗歌批评,我个人觉得,还十分薄弱。面对甘肃诗歌的发展态势,培养诗歌批评人才,提高诗歌批评水准,是眼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及时间、精力有限,要想认真读完“甘肃诗人诗歌大展”专辑的每一首诗,要想说得十分透彻、十分完备,也是不可能的。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教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粉墙工之诗
后一篇:契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