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葵诗会”沈浩波访谈: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写作有着完美语言表现力的,能通往灵魂

(2015-03-06 21:44:35)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的诗歌

 

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写作有着完美语言表现力的,能通往灵魂的诗歌

 

——“葵诗会”沈浩波访谈

 

 

“葵诗会”:201383--4日; 中国天津

访谈形式:电子邮件

提问: 李振羽(甘肃)

回答:沈浩波(北京)

 

 

 

 

 

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写作有着完美语言表现力的,能通往灵魂的诗歌

 

 

李振羽:早在大学时代,你就结识了北师大同门师兄伊沙、徐江、侯马等诗人(他们整整大你十岁呐),并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以诗江湖为主战场的诗歌论坛时代。和师兄们相比,作为后起之秀,在他们咄咄逼人的强大气场中保持住独立的沈氏诗写和诗论发声,无疑是足够困难的。你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沈浩波:我和我这三位师兄的友谊,过去在很多文章和访谈中多有描述。对我来说,在写作之初就与他们结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他们三位都是这个时代的杰出诗人,拥有各自完全不同的黄金般的精神声带,我从他们身上分别都汲取良多。至于说,如何在三位师兄的强大气场中形成我个人的诗写,我觉得大概是我有一颗足够骄傲的心吧。

 

李振羽:伊沙多年中尤其在近十年来,似乎一贯强调诗歌创作要写得多写得杂并持久写,甚至鲜明提出终生诗写和综合性大师写作,真是彻底的豁出去了。相较之下,你的诗歌作品并不是很多,但名作也不见得少。你怎么看待这一事实?包括诗写的量与质的关系以及诗写的广度与难度的问题?

 

沈浩波:我写得也不少,当然远没有伊沙那么多。我不觉得自己的名作很多,相反,还不够多。被人们最广泛提及的无非就是《一把好乳》、《文楼村纪事》、《蝴蝶》、《玛丽的爱情》、《河流》这几首,还是太少了。写作不能追求名作,名作也未必是一个诗人最好的作品,我一定有一些诗,比这些所谓的名作写得更令我自己满意。名作之所以成为名作,有很多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原因,我的写作有能洞察时代内心的那一面。我也希望自己能写得再多一点,但这跟我的生活状态有关。不过,不管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下,都还是可以写得再多一点的。我不想讨论什么量和质的关系,广度和难度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问题可以被超越。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写作有着完美语言表现力的,能通往灵魂的诗歌。

 

 

 

我内心深处对于诗歌的认识,我自己还没有写出来。

 

 

李振羽:近日,徐江在北京日报理论版专稿写到“后口语诗歌:蔚然已成主流”,你的观点呢?

 

沈浩波:徐江不但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诗人,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诗歌理论家,还是这个晦暗时代为数不多的拥有自身强大精神场域的文学人物。他说怎样,那就怎样吧,我同意,但说实话,不想太操心。

 

李振羽:有这样一种普遍性的认识,认为沈浩波太牛逼了!但却将其归结为你的诗运好,即作品(也许还包括你这个人)运气、运道、机遇好。你生气吗?怎么看待这些?

 

沈浩波:普遍的认识?我怎么从来没听到过这种说法?人要有感恩之心,如果我确实有好的诗运,那就谢谢诗神的恩赐吧。我怎么会生气呢?我应该谢谢你告诉我有这样一种认识,因为我一直没觉得自己运气有多好,我甚至还有一种被亏欠了的感觉,你这么一说,确实提醒了我,要有感恩之心。我的成就,在别人看来,也许运气已经足够好了,但我自己从未这么觉得,这种懵然无知是有问题的。当然,根本的原因,是在我自己看来,我还应该写出更好的诗歌,我内心深处对于诗歌的认识,我自己还没有写出来。

 

 

我很讨厌成功学,我以为诗歌是通往失败的事业——永在挑战美学和心灵相融合的极限。

 

 

李振羽:沈浩波诗歌作品、诗歌成就近年连连获奖:2008年御鼎诗歌奖,2010年《人民文学》诗歌奖,2011年中国首届桂冠诗集奖,2012年首届“新世纪诗典”金诗奖,2012年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201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等。其中,你最看重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奖项?

 

沈浩波:这个问题不回答了。奖领得太多未必是好事,我有这个自觉。

 

李振羽:似乎沈浩波这十多年总是与一些重大的诗歌事件或公众文学、文化事件直接发生联系:盘峰诗会,衡山诗会,沈韩之争,百度侵权等等,这几乎成为诗人沈浩波另外更具宣传效度的大众名片,是好事么?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来,当诗写渐入私人化、私密化、个体化的时期,而你似乎逆势而行并屡屡得逞踌躇满志(当然指的是你的创作实绩和诗歌成就)。你自己的看法呢?

 

沈浩波:谈不上好事坏事,我不是故意的,性格使然。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必然会遇上这样的事,也必然会写这样的诗。我没有屡屡得逞,无目的,何来得逞?我也没有踌躇满志,相反,我越来越觉得写作之艰难。所以你所看到的逆势而行屡屡得逞踌躇满志之类的,太像社会和时代对成功者的那种认知,我很讨厌成功学,我以为诗歌是通往失败的事业——永在挑战美学和心灵相融合的极限,但极限是一件永恒的事情,比我们每个人的写作都永恒。诗歌本身,对我有宗教般的意义,人在宗教中,当永葆敬畏,有何成功可言?

 

 

 

 

我希望50年后我还活着,可以对我所经历的,现在以及未来时代的诗歌,下一个我目力所及的结论。

 

 

李振羽:诗歌写作之外,还涉及其他类型文体的写作吗?

 

沈浩波:没有涉及。

 

李振羽:你的《当代中国诗歌中的四种虚荣心》写得实在好极了!可否谈谈你当前及今后诗歌写作的目标、抱负、理想或野心?

 

沈浩波:希望诗歌能让我成为更好的人,希望我这个人也不辜负诗神已经给予我的厚爱。加油吧。理想是一件无边无际的事情。

 

李振羽:作为中国乃至世界70后诗人无可争辩的领袖级代表,对70后一代的诗写特质有哪些概括?怎样区别于60后一代诗人?如何看待60前几代诗人当下的诗写状态?给60后、70后、80后、90后的诗写者各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可以么?

 

沈浩波:说在中国,领袖就领袖了——如果是指写作实力的话。说世界,那可能太托大了,中国我能看得见,敢领受你这句话。世界很大,我看不见,我外语很差,我不知道世界上那些我的同龄人写到什么程度了。我不太关系代际划分,我眼中只有我热爱的那些伟大的诗人,杜甫是几零后?里尔克是几零后?阿赫玛托娃是几零后?总的来说,我的诗歌同行们,大部分都在越写越好,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璀璨的诗歌,至于这个成就是否足够伟大,我不知道。至少,应该还可以更伟大吧。我希望50年后我还活着,可以对我所经历的,现在以及未来时代的诗歌,下一个我目力所及的结论。

 

李振羽:最后,对本次诗歌访谈,你最愿意想说的话是什么?

 

沈浩波:诗是自由和无限。

 

 

 

2013年8月6星期二945分问

201386星期二1312分答

0

前一篇:风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