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山花》2014年10月B版发诗一组《搬运春天的火车》(19首),存谢!

(2014-11-04 08:52:11)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的诗歌

 

 

[转载]《山花》2014年10月B版发诗一组《搬运春天的火车》(19首),存谢!

《山花》
2014年第10B

 

中篇精选

王小木   预 

 

看 

肖谨君   遗失的白色耳环

肖谨君   红色游戏

肖谨君   红白絮语(创作谈)

 

精短篇

李集彬   坚硬如水

许  震   鬼 

李永生   涞阳人物记

张大朋   小三的形式

朱阅平  

刘  灵   梦幻工厂

 

非常记忆

瞿远伏   老厂旧事

 

散文随笔

李祥霓   雀舌儿茶(外二篇)

祖克慰   观鸟记(二题)

倪  东   虞山脚下

詹谷丰   此花一开天下暖

石红许   跪拜草洲

 

诗人面对面

徐  江   雷  默   现代诗的与众不同——徐江访谈

王士强   一意且孤行——论徐江

徐  江   徐江的诗歌

 

诗歌高地

末  未   搬运春天的火车(组诗)

李双鱼   蔬  果(组诗)

韦  忍   雨,或者伤痛(外七首)

王彦山   咖啡馆2014(外四首)

黄明仲   穿越灵魂的耳语(外二首)

 

文本解析

庄鸿文   来自生活的禅悟——评末未诗集《似悟非悟》

其它 (略)

 

搬运春天的火车(组诗)

 

末未

 

 

1、不可能

 

 

搬运春天的火车,不可能

只搬运一朵茉莉

 

长长,又长长的火车上

空空坐着,一朵茉莉

 

她小小的孤独

会压垮春色,一火车

 

 

2、等你等成爆米花

 

 

我乐意跳进等待中的那口热锅

并沉迷于这种高温高压

 

当你终于走出火车站的那个刹那

我再砰的一声跳出来

 

像此刻我送你的爆米花

里里外外一身白

 

……白。白菜心的白

也是白发苍苍的白

 

 

3、凤凰飞

 

 

带路的小草为什么

突然停下

 

两个动词动不动摸出一只白乌鸦

花眼了就会以为是只白凤凰

 

凤凰,凤凰。白鸦,白鸦

都是莫须有的两种鸟

 

都是我在等火车的时候

飞出来的

 

 

4、节约

 

 

你不来

……

 

我节约的早餐,买了一包瓜子

一颗一颗的,嗑碎一个早上

 

我节约的牵手,抱着自己的影子

呆呆的,坐穿一个下午

 

我节约的房间,买了一条香烟

一支一支,烧焦一个晚上

 

所节约的,我花掉了少许

就当你真的来这儿,点过火

 

你不来,我节约了一广场的事

我基本对得起,这个春天的人民币

 

只是对不起自己一火车

好心情

 

 

5、道歉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喜欢发飙

喜欢跳起来八丈

呵斥火车误点,呵斥它

一点也没有时间观念

耽误我这个闲人,不要紧

耽误了一朵茉莉的春光

那可是大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

我都扛着一根竹竿

站在城门外的雪地上

把火车想来想去

想着想着,误点到站的火车

抛下我

又准确无误的开走了

 

是我耽误了一张票的前程

决定低下头来

向远方道歉

 

 

6、种火车

 

 

火车种在铁轨上

不好,非常不方便

通往高处的天堂

 

如果你不反对

我决定把搬运春天的火车

种在肋骨上

 

这样,我去梵净山看大佛

一火车的人都不用买门票

 

然而,是火车上的一朵茉莉

让一火车的人沾了光

 

但一火车的人

谁都不知道

 

 

7、花鼓蕾的胸膛

 

 

当各路东风齐集

流水流她的流啊,香草香她的香

 

一列小火车,这时

要允许他迷途不知返

允许他爬上山岗

爬上两座花鼓蕾的胸膛

 

不要把我想得那么坏

我常常躺在大地上开火车

有人问我在干啥

我就说正躺在一个人的胸膛

 

 

8、一米春光

 

 

每次通话

你都从声音里传过来

一米春光

 

每次放下话筒,我都赶忙

把春光压在箱底

一根一根码好

 

等我两百岁时

再翻出来

织一件锦衣

 

两百岁,已经是来世的来世

当我们再次怀着同一个春天的时候

我就坐火车来,把它还给你

 

 

9、远方

 

 

火车还在远方铁轨上

滚子与滚子,正在赛跑

 

而火车上,我的那朵茉莉

一直趴在窗子边看夜色

她关于春天的一些想法

估计有枕木那么多

 

这就给我留下了铁轨那么长的余地

让我背着手在广场绕圈

左脚种下黎明,右脚种下辰星

 

一旦汽笛拉响,我便哗啦一声

抖出一片天堂

以此慰藉这个等了三生的时光

 

 

10、七天之后

 

 

世界将膨胀成什么

不知道

 

即将开来的火车,也许还和七天前

没什么两样

 

哐当,哐当。钢铁意志的火车

终于停下来了

 

十分钟之后,又奔向远方

像开始,更像遗忘

 

 

11、还说个鬼啊

 

注定,前世的前世

我就和一朵茉莉,是冤家

 

冤家见面

没大没小

 

一个人没大没小

另一个人就要恍兮惚兮

 

恍兮惚兮

那是一列火车来回奔跑

 

奔跑

就是火车的命

 

而关于火车

我真的控制不了

 

我还有话要说勒

你丢下火车就跑了

 

 

12、螺丝钉都是好的

 

 

火车去了

火车,还会回来

 

这一点,请你

大放心来小放心

 

我的火车我晓得

就是爱,在春天误点

 

除了这个毛病

螺丝钉都是好的

 

13、献礼

 

 

突然,火车来了

 

慌乱中

我口衔甘蔗

手挽白云

向远方开来的火车

献礼

 

羞人啊,火车

我献给你的

只有甜心

和自由

 

 

14、没大小

 

火车大啊。车头撞翻了我的胸膛

尾巴还在未来打晃

 

实打实,虚打虚

反正一座春天拉来了

 

火车,小啊

七天七夜也没跑出我的心跳

 

而我的眼睛更小

一火车春色,只看到一朵茉莉

 

 

15、我的茉莉花还在隔世

 

 

够大的,胆子像天

那么大

 

那么大也想隐瞒啊

就像隐瞒一个三生的约

 

火车到了

花朵,一朵接一朵

 

但我迎接的

还在隔世检票口

 

 

16、遗憾

 

 

前方站台上,还有许多眼睛

燃烧着,等你怀中的春色

 

火车,我不会因为春色

下错站

 

心里,空空

又空空的

 

我装得下

一个春天的遗憾

 

 

17一个人的站台

 

 

当我回过神来

一朵茉莉

早已跟着一列火车

跑出我的胸怀

 

剩下我一个人

呆在站台上

像被生活扔弃的

灰色塑料口袋

烂朽,空瘪,漏光

湿淋淋的

风吹了几十年

还在吹

 

 

18、火车开不到天堂的三种可能

 

 

一直认为,我是一朵乌云

怀抱阴影和雨水,误入人间

我把自己交给一列火车后

总梦想着下一站,再下一站

就是找了又找的天堂

 

然而等到终点的汽笛拉响

天堂的影子,仍不知藏身何方

这时我想,是不是我坐错了火车

或者是火车开错了方向。或许

或许天堂就是一声汽笛拉响

 

而最大的可能,是我一直在路上行走

汗水搅和着灰尘,迷蒙了双眼

也许天天都有什么迎面而来

像一路上的万家灯火,夜很深了

依然有几颗在屋檐下高高亮着

 

19、追火车

 

有时像一阵风,跑过山岗

便没了踪影。有时像一朵浪花

借道江河,逐水而行

这是我在调动身体里的山水

追一辆搬运春天的火车

 

但我此刻即将累断双腿

不得不停在梵净山下的一棵草尖上

像一滴露水抱着阳光

稍安勿躁

 

显然,我是一个不怕等待的人

怕就怕这辆火车勇往直前

不再在两点之间奔跑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火车

一定会把铁轨开成地球的一条切线

而追火车的我,也会身不由己

跑到人类的外边

 

 

来自生活的禅悟

——评末未诗集《似悟非悟》

庄鸿文

 

末未,本名王晓旭,苗族,贵州印江人。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诗歌创作,至今已出版两部诗集,是当今贵州诗坛一位创作特点鲜明、创作成绩突出的诗人。《似悟非悟》是末未继诗集《后现代的香蕉》之后出版的又一部现代诗集,全书共分五辑:似悟非悟、走马观花、暗伤、秋色无边和亲爱的青菜。每一辑侧重点或是表明对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哲思,或是自己旅游过程中的体会,或是对情爱的抒写等,其实分类并不重要,诗集中的所有诗作都来自于末未在“左手写公文,右手写诗歌” [1]状态之下写就的对生活的感悟。

我用清水洗青菜

她用清水煮青菜

 

清水和青菜,是我和她

简单的理想生活

 

有时,我洗着洗着

居然就把一张青菜叶子洗成了她的手

 

有时,她煮着煮着

竟然就把一截一截青菜煮成了我的诗歌

 

更多时候我们两个,就是两棵青菜

手拉手,在时光的潮流里沉浮

 

现在,我们更加删繁就简

跳进一碗清汤,抱成一颗青菜[2]

最先注意到末未的诗歌,是为他书写内容的日常性。这是末未的《清水煮青菜》一诗,写了“他”与“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洗青菜与煮青菜,诗意便从那一碗青菜汤中流溢出来。在末未的诗里,读者看到的都是一些熟悉的画面与物象,日常的世俗生活在他的笔下成为诗意的主角,日常生活的出场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在诗意的空间里穿行得自由自在,这也正是构成末未诗作个性的元素之一。末未曾说其诗歌的国度“在担水劈柴” [1],这暗含着他对诗歌创作的一个认识,即诗歌要写日常生活,诗歌创作就是要写事物存在的永恒状态。因此,正是基于这样的写作认识,形成了末未诗歌创作的鲜明特点,他的诗作一方面写出了事物的表象,一方面又揭示出事物的固有本质。

关注生活、细致观察是末未诗歌创作的一个利器,这从其诗歌创作的题材可见一斑,他的许多诗作的诞生常常源于其某一时刻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或者源于对长期生活经验的一个具体呈现。诗人时时停下来,俯下身,去审视那些为人所忽略的点点滴滴。除了最日常的青菜、大米饭,诗人也写了其某时某刻的偶然一见:“一只蜻蜓稳稳当当,停在伸出去的废钢筋上/与漫天濡染的黄昏相比,她的小,完全可以省去/而比她更小的是一只蚂蚁,好像根本就没把存在放在眼里/在无遮无拦的坝顶边缘,走走停停” [2](《非伪非虚》)。他看到那些“与爱情无关,一群只能低飞的蝴蝶/以弧为美。在流水岸边的野菊花丛中/用她们成双成对的翅膀/藐视秋天的高” [2](《蝴蝶飞》)。在去往乡间的路上,诗人“走在傍晚回家的五只羊后面”,“像秘密的偷窥者” [2],审视着五只回圈的羊(《走在傍晚回家的五只羊后面》)。在阅读同时,末未喜欢收藏奇石,看到满屋子的书籍和观赏石,他写下了《失重的书房》;某次在花溪公园莲塘边,有了《与一池含苞的白莲相遇花溪》;坐在快餐店里无所事事,带来了《在德克士二楼看十字路口的行人》。同时,几乎每一次外出的旅行经历,末未都将它们写进了诗歌:从黔北的桫椤公园到十丈洞景区,从青藏高原的纳木错到贵州高原的扶阳城······。当然,更少不了诗人的家乡印江和六景溪这样的乡村带给他的情感印象。印江,末未生于斯长于斯,诗人对此地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写下了凌晨两点时的小城印象:从梵净山赶来的冷空气开始下降,随便得很/那些从乡下跑到城里的农民兄弟/随便就把身体交给某条大街或者小巷/而西门弯火辣辣的夜宵店,陆续打了烊/小城的夜生活只剩下一锅残汤/[2](《凌晨两点的印江》)。在《晚春的印江》中,物象是细碎的,诗人用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将细碎的物象组接起来,画面里流溢着诗人对家乡温热的爱。

相比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诗歌似乎更为神圣。一方面是普通人对它的认知更少,另一方面,许多诗人日益成为纸上的虚构者,很少使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写作,拉远了诗与普通人的距离。正如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所言:“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当代新诗的写作,一直处在‘不断革命’的紧张状态中。”[3]即就是从单一的颂歌和战赞歌中走出来的诗歌,虽然换了一幅面孔,但是诗歌写作的不及物性特征并未发生变化,“只不过把过去的政治诗变成了文化诗。”[3]诗人们仍旧关心的是伟大、宏阔、崇高的事物。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诗人开始“向下写作”。所谓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应运而生,但是这不是日常生活的全部。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具体、细小的事物和情绪,正是它们呈现出了我们生活世界的本质。

对于诗人末未而言,只有身边之物才更为可靠,内心的纹理才最为真实。然而,一位优秀的写作者是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对象世界的简单描摹上,他还需要将诗意用适当的语言呈现出来。语词的生命归根结底是来源于主体精神的点化和激荡。在《似悟非悟》中,读者看到了一位深沉的思考者,诗人感性的诗歌语言一次次地将语词引向深广的思想之海,使之生发出穿透世俗生活的品质。

诗人末未看到了“一程赶一程的人,继续奔走/他们要把停下来的时间用脚步抢回” [2],有的人跌倒在路口,有的人则迷失方向,最后,诗人说:整个下午,我都一直坐在这里看他们/我看见:没有一个人看我一眼[2](《在德克士二楼看十字路口的行人》)。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比匆忙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被生活的潮流裹挟着向前,没有人停下来静心审视生活。诗人则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共像。最后一句无疑是“诗眼”。

在末未看来,诗人是通灵的,要在“鸡零狗碎的俗世生活中发现价值和意义” [4],正是在“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中,他摸索出了一条抵达灵性之境的路。这便是“禅”。在末未的阅读经验里,佛道方面的书籍占有较大的比重。佛道思想,特别是禅宗的思维方式给予末未很深的影响。读者不难发现,看似信手拈来的一首首诗歌作品中,蕴藏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这思考不是宏大复杂的,而是单纯直接的,也就是说那些看似简单的语词其实直指人心。禅宗是围绕心建立起来的,禅师们传授经文的时候,不立文字,以心相碰,要求弟子自悟自解,“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5]。读者如果期待在末未诗歌的阅读中找到一种充沛激荡的情感,或者想欣赏华丽机巧的文字的话,那肯定会落空。

末未幼年的乡村生活使得他对羊有着异常强烈的感情。那时的末未几乎和羊朝夕相处,并且读书上学与身上的新衣都靠卖羊所得,吃着羊身上的肉过年。因此,他一直想写羊,寻找着将羊与诗歌相结合的契机。在2006年一次短暂的乡村经历中,诗人路遇一群羊,他仿佛见到了幼年时候的那几只羊,找到了幼时的玩伴,特别是当他看到头羊在悬崖边跪下来去吃青草的时候,一种久违的情感和着十几年对生活的感悟,促使他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走在傍晚回家的五只羊后面

我像秘密的偷窥者,隔着五十米

也不敢冒然轻咳一声。尽管

一只羊不停翕动嘴唇,嘬来嘬去

在两只羊的尾巴下面,有时

还爬到背上去,表演爱情

全然不顾它们的后面,有没有人

按照自己的方式,傍晚的五只羊

五个温柔的动词,五颗饱满的音符

五位夕阳里的乡村散步者,漫不经心

它们认识家的方向。突然,其中一只

跪下来,在悬崖边伸长脖颈,努力

接近一棵青草。我就是这只羊

不止一次跪在悬崖边[2]

前面七行,诗人先是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画面:一位乡村闯入者被一群羊所吸引,他尾随着这群羊,看它们的一举一动。读者也许会想:“我”为什么要像一位偷窥者尾随在这群羊身后呢?“温柔的动词”和“饱满的音符”暗示出了诗人对羊的深挚情意,诗人也将“乡村漫步者”的身份给与了它们。最后三行,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情景:头羊跪在悬崖边努力去接近一棵青草。诗人在诗中不作任何的情感铺排,结尾处他说:“我就是这只羊/不止一次跪在悬崖边”, [2]诗歌在此戛然而止,带来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穷之感,就像禅宗所追求的“顿悟”。当然,末未的诗透露出的更多是一种“禅趣”,而非“禅境”。

末未出生于印江县一个名叫“六景溪”的地方,这是一个极为偏僻之地,故乡的山川景物,以及父老乡亲,都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生命之中,这也成就了末未诗歌创作一个重要的书写经验。《墓中人》是末未写给他所尊敬的六景溪的祖辈们的,那些家乡的老人在诗人的眼中淳朴安分,毫无所求,乃至于墓中的先人“口渴了,也要等到夜深人静/灵魂才来到泉边/鸡叫之前,又返回土里/成为墓中人”。 [2]诗人将致敬写得含蓄深婉,情感的汁液饱满但不泛滥,也许只有这样的情感表达才配得上那些沉默无语的六景溪的老人们。相比题目《1986年的那个秋,天特别高》,诗歌本身很短,一共七行,全诗可以说是对曾经与父亲的一次秋收活动的平实记录,当“只剩下田角角的几笼”,“父亲突然说:留着/都收回去了,鸟吃什么” [2]。诗虽短小,但意蕴深远,深得禅宗不着一字,直指人心的味道。诗人就像一位参禅悟道的智者,引导读者通过事物的表象去领悟生活的真谛。

末未在其诗歌创作中执著地书写日常生活现象和经验,应该说是诗人创作的可贵探索与坚持。末未知道:日常生活是有意义的。他的敏锐和细致使他轻易就能发现生活的诗意,时时给读者惊喜。翻看诗集,就像看诗人的一本生活日记。

末未是一位具有很强韧性的诗人。从发表第一首诗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在当下的情境,进行文学创作并不是一件令人生羡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写诗的人无异于“世外怪人”。即使如此,末未一直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宗教般的虔诚。正如他自己所言,他要“在这个疯狂拜金、尘嚣滚滚、集体失语、信仰迷失的时代,高擎精神的火炬,守住内心的宁静,发出灵魂的声音,代替上帝发言。”[3]于是,诗人在《遗嘱》中写道:我死了/仍希望做一名书生/你在地狱里看到我时/还像活着一样:坐在三生石上/阅读,写作,若有所思。[2]

再来看另一首诗:

从出发的那天开始

他就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老是挡住我的视线

这么多年了,我也没追得上他

并且距离,越来越远

 

不知为什么,今天早晨

走着走着,我就突然先后转

嘿!掉过头来的风光,别样的美

 

如果这时,有人在远处

看到了我们,正相向而行

他肯定无法判断

谁错?谁对

但我坚信,如此走下去

某一天,我们一定会相遇

在世界的另一面[2]

当思考成为常态,随着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不断加深,思想会迎来如醍醐灌顶的一瞬。诗人末未如同一位禅者,在他自己的禅房(书房)中静心思考,突然有一天他悟到:我何不掉转头来寻找别样的风景?于是就有了这首《走着走着,我就突然向后转》。“他”显然没有具体所指,或者人或者事,或者是创作限于凝滞,或是生活处于困境。“向后转”的抉择一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诗人只用了短短的三节诗来说明,中间一节三行只是一个连接点,把悟道的过程一前一后连接了起来:辩证地看问题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诗歌一方面要穿透事物的本质,直抵内心;一方面要于为人所司空见惯处,见出新的意味。诗人末未的思考常常会超出许多人的想象,从而把人们带向另外一个向度。除了《走着走着,我就突然向后转》外,还有一首诗也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即《看山》。首先,它告诉读者:人是渺小的;其次,它摆出人们都知道的一个源自于山的生活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停留于此,诗歌毫无新意,诗人又向前走了一步,当他越过高山之巅时,突然发现:它的岭不在了/它的峰,也不在了[2]。超然物外方能达到新境界。

另外,有一首题为《我们》的诗很值得注意:

我们是一块好钢,但没有人愿意

把我们用在刀刃上。你看那个挨刀的人

意志多么坚定:“虚晃一枪,比实质重要”

 

我们就是实质,实质就是一副精神的镣铐

我们只能自己戴着,在灵魂的炼狱里

没日没夜地折磨思想,我们痛苦得闪闪发光

 

我们就是那光,来自人间最高的灯塔,但没有人

看见我们体内庞大的光芒。我们只能照耀内心

给春天的风暴指路

 

我们就是这场春天的风暴,摧枯拉朽

横扫时间留下的苍茫

直到整个世界,只剩下一片真理的太阳花

 

我们就是这片太阳花,转动硕大的头颅

即使倒下,也不会弯腰。我们认识光的方向

我们的根,紧紧抓住大地的土壤

 

我们就是大地,大地就是历史的产床

我们生下无数的孩子[2]

 

这首诗是诗集中比较特别的一首。收录于诗集中的许多诗歌诞生的缘起明确具体,并且书写对象的日常性,甚至是世俗性突出,诗作口语化明显,少用意象堆砌。《我们》却用一系列意象来书写“我们”:好钢、光、春天的风暴、太阳花、大地等等。海德格尔曾试图回答荷尔德林的提问:诗人何为?其形而上的思考成就了文学理论的名篇。而《我们》就是诗人末未对“诗人何为”这一问题的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思考,它就是一篇诗人的宣言。上帝已死,诗人何为?在末未看来,诗人要“代替上帝发言”。“我们”——诗人凭借着强大的心灵世界,在这个物质时代里紧紧依附着大地讴歌真理,为此,诗人甘愿经受精神的折磨,去做一个闪闪发光的思想者。

 

诗人末未在巨大而浑浊的俗世声响中心无旁骛地测量着生命律动的节拍,并呈现出个体对生活的禅悟。他的诗歌没有繁复的意象、稠密的诗质与复杂激动的情绪,常以短小的篇幅、浅白的语言、简单的意象与淳朴的感情写就日常生活的感悟。也许是太专注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末未较少将视线投向深广的生活,也许未来他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诗歌进行自我对话的同时,进一步与厚重的历史与广阔的现实进行对话,将其思想的触角伸向无限广大的生活与无可穷尽的生命,揭示出人类各异而真实的生存状态,用诗歌抵抗生存的艰难、追问生命的本质。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同时诗歌创作是需要阅历和经验的,相信随着诗人的积淀越益深厚,末未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杨辉、末未.把诗歌当做自己的宗教——末未访谈[N].铜仁日报,2012年1 月7日

[2]末未.似悟非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 谢有顺.走向“综合”的诗——我读哈雷的诗歌[J].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

[4]孙文涛.“在鸡零狗碎的俗世生活中发现价值和意义”:(贵州)末未[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bfff30101a1ye.html /2013.3.13

[5]徐林祥.中国美学初步[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219—223

 

(庄鸿文,铜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