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桃源文化论坛”精华点评精选贴 (问月/文)
(2014-05-10 14:55: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的诗歌 |
《矮小的刺,尖的刺》
组诗
《今夕》
小树,石凳,发蓝光
发红光的前河沿——
天上的星星逐渐出现
尘埃,落进身边的草丛里——
“矮小的刺,尖的刺,几乎就要刺到我们的过去”
秋虫开始用隐秘的琴瑟诉自己的肺腑——
远处的山坡
逐渐把你的身影飘起来
我像才遇到你——
肯定也不是最后一次
遇到——
月亮在这时候飘起来
《今夕》:首先童话般的诗境、意趣横生的表达令人捧读不尽。诗歌前铺后垫,诗腰处的一句引语“矮小的刺,尖的刺,几乎就要刺到我们的过去”折射出柔润光环。最值得称道的是结尾扣题之词“今夕何夕”,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诗经》中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前面三节的铺陈全为此句而设,暮色还未完全降落,三两小星已经挂在天边,月亮在这时候飘起来,光线柔和得让人恍惚,就在这样的盼望中,我与你初初相见,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惊与感喟?
《这些蒿草啊》
这些蒿草啊,不复杂
要是寂静把它们雕刻成争先恐后的花朵
应该在什么时候
要是风已经把它们撸顺
只能是春风、秋风、冬风
要是我想对着它们所在的塬边场院发一声喊
多年来,我都没有这样做
《这些蒿草啊》:简单中透着别致。三个“要是”三种构想托起全诗的情愫并层层递进:第一层“要是”里“争先恐后的花朵”很亮眼,同时还隐含了一个季节——夏天以及夏天的风,尽管它使得这些蒿草争先恐后地开出了花朵,尽管因被寂静雕刻而成并不事张扬,但仍可见到花朵们的浮躁,因而诗人推出第二层“要是”,以“春风、秋风、冬风”这三个各具特色又都略带寒气的风将它们撸顺,于是万籁俱寂了;诗歌也进而递接到第三层“要是”,也就是全诗的高潮——“要是我想对着它们所在的塬边场院发一声喊”,倘若这一声真的喊出来,这首诗的“气”就破了,诗人肯定不会出此下策,于是最后来了个有惊无险的大转折“多年来,我都没有这样做”,至此倏然收笔,为起句的“不复杂”做了个完美的诠释,使这些“蒿草”类的生命保持了始终的简单和平静,也使诗歌保持住了宁静之气,以气养诗,真可谓匠心独具。
《一朵云的名字》
王群,爱芳,三强,白琪……
给场院上空的一朵云起这样的名字
一年,十年,至数百年千年,这一朵云!
就是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人
与我们一起领有此生的七情六欲
哭过,也笑过,爱过,也恨过,及至最后
一朵云把场院之上的天空当作它的尘世
把早晨和落日当作它的心思,把我们
当作了它的亲人,它认真地出入我们的场院
面庞带风的这一朵云
该落雨时落雨,该落雪时落雪
《一朵云的名字》:给一朵云贯上小伙伴们的名字,
“一起领有此生的七情六欲/哭过,也笑过,爱过,也恨过”你看,多么真实的一朵云。“该落雨时落雨,该落雪时落雪”
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又那么真实可触,仿佛就是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天都在身边认真又平静地生活着……然而,如果细细咂摸起来,你就不难发现,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诗人正用这朵云还原着生活的本来面目,并暗自涌动着一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再写清明》
山上,几无空闲之地
香灰
鲜花
斑驳的祷词
让风带上了清影
此刻飘荡的
是化境里
高处的苍茫
一朵小花朝向墓碑
那墓碑上赫然记着生年卒年
没有溢美之词
甚至没有措词,从来到去
人生仅为符号
都一样,若干年后的清明
山上
会几无来去之地
我在你们怀想中的面容
会被初绿的蒿草猫儿草簇拥
你们看一会儿
说一会儿
然后
你们高高兴兴地下山
《再写清明》:一改人们过去惯常的“纷纷雨、欲断肠”之哀伤情境,回到一种平静祥和甚至轻松愉悦的气氛里,使这个节日不再伤痛,人们也无需沉重,正如诗中所说“从来到去,人生仅为一个符号”,活着时又何必争名逐利图慕虚华?诗歌不作任何多余铺垫,更不滥用抒情,只在关键处作一点引导、提示,以试图唤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最后几句“我在你们怀想中的面容/会被初绿的蒿草猫儿草簇拥/你们看一会儿/说一会儿然后/你们高高兴兴地下山”诗人在这里巧用心思,以乐写哀、以放下反衬浮世负累,倍添其哀并余味悠长。
《散步》
北园一角,天还没有冷到极致
微风中,你早年的红围巾
和落叶现在飘出的一道道弧线是一样的
不用说生在这里的白墙灰瓦了
不用再说苍穹里的一群鸽子投入地飞
看看这些石头那些草吧
时光在我们再来时已经点亮了它们心里的灯
有一些让人久久回想的悄悄话
多年前已经遗珠在野了
有一抹多年后不再说话的衰黄
像此时的我们,更像暮秋斜阳里
肩并肩走过的两股流水
但已经没有回声
《散步》:这是首颇具观赏价值的诗歌。好像观赏一部电影,实象虚象交相化境,长镜头短镜头轮番取意,画面缓缓流动,叠印交织中使诗歌在一种舒缓的气氛里渐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