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星星》诗刊“每月推荐”栏目部分诗文存阅(之十)
(2013-10-23 20:34:43)
标签:
转载 |
在读与被读之间
西 村
就一首好诗而言,当你在欣赏它的时候,实际上不是你在读它,往往是你已受制于它。也就是说,是它在读你,它在慢慢开启你的心智,打开你情感或记忆的闸门。因为好诗总是把诗味藏在未尽言出的意境之外,总是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创造了可供想象驰骋的空间。读胡澄这组《空的衍变》,就有一种被读的感觉,令人神思翩跹、回味悠长。
首先来看看作者给我们下的一场《雨》吧,表面上是写晨雨与“躲在屋子里的人”如何不相适应,实际上却是诗人深刻领悟到在日益物化的世界面前,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宿命的悲剧性的存在现实。第二首《碎片》用梦幻化的手法表现自己对人生境况的独特感受,人的肉体固然受到现实时空的禁锢和限制,精神却可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另一首《放下》,所要传递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诗人灵魂深处的诉求,诗人恳求自己将人的所有欲望、全部拥有都统统放下,包括一米五零的身躯和所有身外之物都“轻轻地放在地上/放回泥土之中”,这与另一首《寺庙》所要表达的题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把阴影变成薄瓦,把日子当做砖来堆砌一座寺庙,倾听自己灵魂的忏悔,诗人对生命的诠释,已进入形而上的思考和顿悟之中。相较之下,《空的衍变》一诗,就使得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异,“或许从一个洞眼开始”,或许是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产生感性而唯美的蜕变,作者一下变成了一只无限膨胀的气球,飘到深渊和汪洋的上空,进入一种出神入化之境,此诗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了对生命的写意与变迁,而且还寄寓了作者复杂多变的人生内涵。
细读胡澄的一首首诗,仿佛它在慢慢咀嚼着你,有时它在吞蚀着你的记忆和想象的天空,有时它让一种“空旷、空灵、空无阻碍、空而虚静”的生命形态深入其中,有时它甚至像一座卡夫卡的城堡,让你找不到通往它的路径,因为胡澄早已把对大千世界的影像和对芸芸众生的感悟作为一种直接的元素,在寻根式的人本追求中,她那灵魂深处的动荡、梦幻似的波澜和意识的惊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独特的心灵的窗户,让人不经意地或时隐时现地触摸到生命的真实。可以说,胡澄的诗里都长有一双眼睛,它怀着沉默的痛苦,注视着现实如何成为过往,注视着浮生如何衍变成空空如也的一缕云烟。
空的衍变(组诗)
胡
雨
早晨起来
秋风、菊花、木槿和芙蓉……
没有一点烟尘
只有躲在屋子里的人
与这个清新的早晨有些不相适应
他们连同他们的梦
有很久未被清洗了
我有些羞愧
对于栖息在我心中的万物
如果它们蓬头垢面
那是我的过错
碎
不再是一袋碎玻璃
我的心也不再是一只滴血的肉袋子
今晚
那些碎了的梦
如一地斑驳的月光
随着微风摇曳
变幻着难以述说以及难以捕捉的微妙和丰富
放
放下多年积郁的疼痛
如一朵飘散的云
放下对梦幻的追寻和赋形
让她回到透明和虚有
放下知识和记忆的储库
打开羊圈的围栏
放下对这朵花的凝视以及
长留枝头的渴望、占为己有的欲念
转瞬间她己消失
放下自己
这一米五零的身躯
原不是我的
放下
轻轻地放在地上
放回泥土之中
寺
把阴影化成薄瓦
日子当成砖
堆砌自己的寺庙
我需要这样的劳作
这漫长的永无终期的建设
需要在自己的庙里
倾听自己的忏悔
和歌唱
需要坐上神位
长久地跪在自己面前
需要伸出手来
拥自己入怀
经久地光和空气般地爱抚
需要从容和停滞
做缓慢爬上墙根的青苔
需要从庙宇中升起
坐上檐头
空的衍变
或许从一个洞眼开始
慢慢扩大开来
可这一次是因为一个膨胀的希冀
这个膨胀的希冀先是充盈了我
使我成为盛放棉花糖的巨大器皿
甚至成为盛放粮酒的巨大货仓
多么幸福完满
我是一个甜蜜和幸福的实体
一切又多么突然
现在
沿着墙根行走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一脚踩空
整个地面都碎了
成了巨大的空洞
又仿佛无限膨胀的气球
整个的我
轻、空、无法填补
飘起来
就要飘到深渊和汪洋的上空
没有什么可以系住它
没有谁在意它的浮沉
因为我既无限膨大又比尘埃更小
呵!空有很多的面孔
在这一刻里
胃不断扩大
蚕食自己
吃得一无所有
——只剩下一无所有
从这种种的“空”
到——
空旷、空灵、空无阻碍、空而虚静
我得花多少时间寻找相接的桥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