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响水河畔人家

(2012-10-17 16:18:2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响水河畔人家作者:马布深

                    响水河畔人家

                     马步升

    我住进六盘山下响水河畔一户农家小院。这是我临时的家,接下来的日子,吃住都在这里。我是前来帮扶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帮扶的对象在另一个村庄,主事者将我安顿在这一户不是帮扶对象的人家,大约是因为这家生活水平稍高,卫生条件稍好罢。

     房东是一对刚够半百的中年夫妇,两个女儿远赴武汉打工,已成家立业,儿子也进了城,偌大的院落只剩下两位守候者。电话在我暂住的房间,一个女儿打来问候电话,话筒里传来小外孙给外公外婆背诵唐诗的声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女儿逃离农门了,在教育下一代时,仍然没有忘记农民的艰辛。在山区农村,每一粒粮食都是每一粒汗水换来的。中国的农民从来都是以自身流出的汗水称量收获物的,尽管不对等,谁都知道不对等,但在严酷的生存面前,这种不等价的等价交换延续了数千年。外界的信息摧毁了村庄的自信,一些农民不想再做这种不等价交换的游戏了,游戏的一方退出,游戏再也难以进行了。我不知道房东的儿女们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才与故土挥手告别的。这里有他们的至亲,有他们熟悉的一切。他们与故土告别,就是与自己告别,与祖祖辈辈的命运告别。

    与故土告别,与土地告别,似乎是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与故土告别,催生了一代城市的漂泊者,与土地告别,诞生了一代因失地而由农民变身的城里人。一切都在调整重组。年轻人的离去,让一个个村庄变成了抽去精气神的木乃伊,偶尔的狗叫鸡叫,都是那样的衰朽无力。在我的印象中,每当黄昏时分,下学的孩子让每一个村庄都沸反盈天,村庄是孩子们的天堂,村庄因为孩子而生生不息。妇女们总是利用一天结束的时候了结一天的恩怨情仇。家庭纠纷随一道道炊烟此起彼伏,邻里冲突随依依下沉的夕阳潮起潮落。还有那五畜六禽,它们或有缘有故,或无缘无故,都要制造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声音,以示它们的存在,以示它们也是村庄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的喧哗与骚动,争斗与计较,不过都是宣示自己是主人翁的一种方式。让每个生命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天空,属于所在村庄的每一个生命。这便是村庄的根,因为有了这条深入大地腹心的根,中华文明因此在村庄发祥,因此根深叶茂。而响水河畔的村庄,如今却只能在寂静中朝阳升起,在寂静中夕阳西下。

    所有的生命都是留守者,孩子为将来离开农村而留守农村,老人为离开农村的儿女留守农村,连同那五畜六禽,它们知道,它们不再是主人家的一口人了,它们只是商品,商品当然有商品的属性,就像我这个暂居者一样,主人的家只是自己的暂住地,大家都是客人,都是村庄的客居者。

    谁见过有修养的客人在主人家高声喧哗和争长论短呢。

    唯有村前那条响水河,只有一步宽的涓流,河床平坦如砥,但却不舍昼夜大声喧哗,以同一种声调宣示着自己的存在。也许,这是河水对河畔居民的一种提醒,一种召唤,居住在河畔的年轻人正是沿着水流走向远方的。

         (刊于天津《渤海早报》2012年10月13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