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驻外手账”是咱微信公众号新开的小栏目。欢迎驻过外的、正在驻外的你各种投稿。
讲自己的故事和心情,发没有发出来的稿子。
“手账”是个舶来词,在本子上涂鸦和写字,比规划更随性,比日记精致。
我们的“驻外手账”,不是“记者手记”。只有一个微小的点,就是从钱写起。
至于怎么写,看你的心情,看你的回忆,看你的故事。没有套路,只有真诚。
欢迎阅读“驻外手账”。
这是驻外手账的第 1 篇,来自 陈杉
喀布尔:一座被两种货币标注的城市
阿富汗的官方货币,叫阿富汗尼。
图中就是最大面值的阿富汗尼,由阿富汗中央银行发行。
除非你拿着大量美元去换汇,否则很难遇到这类1000尼面值的纸币。
阿富汗的汇市很有意思,主体有两类,街边的汇率店以及路边站着的黑市小哥。一般小哥的汇率比街边店稍稍高那么一点,比较合适。
也看年景,2013年年中时,1美元大概能换50左右阿富汗尼,汇率随着阿富汗局势忽高忽低。
不过为了省事儿,我习惯以10:1来换算阿富汗尼和人民币。
黑市小哥一般长得挺好看挺精神,都兼职卖手机充值卡。他们常在你把车停到路口时围上来,扒着车窗告诉你最新的汇率,以及“在我这里换最合适啦”那套说辞。
乍一看是不是还挺俊的
但他们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要求,比如这批美元“过期”了,所以1美元只能换45个阿富汗尼。
过期?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美国换了财长后美元上的签名变了,所以之前那位签字的美元就成了“旧版”。
哭笑不得。
黑市兴旺说明一个事实:这座城市存在两种货币。阿富汗尼好用,美元更好用。
问题是,两者的界限在哪里?
对老百姓来说,100或500阿富汗尼已经够用了。
阿富汗好吃的特色抓饭,那种街边摊老板从大清早起来就熬煮羊肉羊骨,放萝卜、葡萄干再翻炒,一块嫩滑带骨的腿肉埋在当中的美味,只要120阿尼一盒。
不仅仅是抓饭,一包烤肉或是一份炖肉,都只要120阿尼。当我们懒得做饭时,就请雇员们给去买上一份饭加一份肉。
吃完了那叫一个满足,肚皮能撑到第二天。
最得劲的还是现宰的“一羊二吃”。一只10公斤的肉羊,卖300、400美元,赶上宰牲节,能涨到500美元。
羊牵到院子,现宰,羊肉切块,腱子肉和肋排拿香料和盐腌一腌用大铁签子串起来,架起炭火,一边翻烤,一边拿个锅把边角肉都炖了。
我还发现,那些不敢看宰羊的人,其后吃起羊肉来都非常开心。
阿富汗每年总有那么几段时间乒乒乓乓炸个不停。我们同朋友或者官员吃饭,不敢轻易去外面的酒店餐馆,自家烧烤正好。
某次,某国使馆朋友看到拳头大、滋滋冒油的烤肉,长叹一声,“肉是好肉,可惜没有酒啊!”
阿富汗虽然明令禁酒,但特殊人群和特殊渠道还是有办法的。
喀布尔街头曾有对外国人售酒的高级超市,但后来被塔利班袭击过。从此酒精就从街头消失,只有在一些街道深处的私人餐厅里可以喝到。
一听西班牙啤酒是10美元,一瓶红方威士忌100美元。
这些酒是西方外交人员和外国保安们的最爱。虎背熊腰、膀臂粗圆的欧美保安们,常常在餐厅里连开几瓶,扯着嗓门大声聊天。
是不是突然发现,上文的酒和肉都是以美元计数,不用阿富汗尼。
在阿高消费时都是美元,因为阿富汗尼最大面值1000尼,也不值20美元。
低面额的阿富汗尼才是老百姓的货币。一张馕饼,10尼一张,买多几张还有青椒汁和盐送,撕一撕沾一沾就管一顿饭。
开头那些站街头的黑市小哥,他背后可能有一家十口等着养活,所以他会那么在意美元的“品相”,因为差了10尼,一个成年人就要挨饿一顿。
对老百姓来说,500面值的阿富汗尼都有点大了,10尼、5尼才是他们的日常。每天拿着这些小钱,他们只是求个饱足,求个温暖的屋子。
帕米尔高原的冬天很冷。好一点单位的建筑,比如政府、使馆和大宾馆都会装暖气,比较老式的宅邸用传统的烧炉取暖。
我们炉子里烧的就是这种劈出来的木柴
一车柴火用皮卡运来,就要3万到4万阿尼,大概就是七八百美元,我们一个院落楼上楼下7个炉子,能烧一个月左右。
富人区一到冬天,常有运柴车来来往往。商人把巨大的柴场放在首都的市中心,方便运输。
而路边和穷苦人的老百姓,好一点的合家用一个炉子。差一点的家人,比如这家,在路边垃圾堆里拣一拣,但凡能烧的就行。这次,他们捡到的是一张茶几。
这样烧一会儿就帐篷里就都是烟了,但咳嗽总比挨冻强。
毕竟这些是免费的。
另一些正儿八经的燃料,比如汽油则不然。
阿富汗油气价格无法跟上国际价格下跌的节奏。2014年一升汽油要55阿富汗尼,比1美元多点儿。
事实上,不少站点卖出的油都会高上5个尼。当然你也可以去买黑油,那个稍微便宜一点,但质量是没得保证的。
有一次采访,车跑得比较远,雇员说得加油,可环顾四周哪里有正经油站啊。雇员不慌不忙,把车开到一家宅院门口,同门卫说了几句。
过了会儿,有人拎着油桶、手泵和漏斗就出来了,只见他打开油盖,插上漏斗往车油箱里灌,手法娴熟,全神贯注。
喀布尔市,汽油的标价是阿富汗尼,而车的标价是美元。
喀布尔经常堵车。2014年有媒体统计说有首都有50万辆,而市长说,这座城市的合理容载量不过3万-5万。
有一辆车对阿富汗人来说太重要了,关乎“面子”。
阿富汗二手车市相当火爆,主要品牌来自日本和美国,一量新车动辄上万美元,但一辆二手车5000美元就够。
很多喀布尔人都视有车为身份的象征。
房子、车子和婚礼,阿富汗一般老百姓拼了命借钱也要办得体面的三件大事。聊这些花费时,他们常常会直接说出以美元为本币的数字来。
给外国机构干活的阿富汗人尤甚,因为他们拿到的薪水令人羡慕,生活水准也高出其他人一大截。
同行告诉我,给阿富汗雇员结算工资记得用美元,“他们喜欢拿到美元的感觉”。
前法新社雇员萨达尔·艾哈迈德应该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他既是一名记者,也是当地一家援助公司的投资人,总之就是很有钱。
我注意到他是因为他曾报道过喀布尔的美丽气球,是很好的摄影题材。
2014年3月,波斯历新年前夕,艾哈迈德带着一家5口人去喀布尔最好的塞雷納饭店吃自助晚餐。
那年,那里的餐费高达一人1800阿富汗尼,许是因为这里可以吃到整个阿富汗少见的三文鱼刺身。
接着一起疾风暴雨的袭击改变了整个故事。
4名塔利班少年枪手溜入酒店,在晚餐时朝着餐厅扫射。
艾哈迈德、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倒在血泊中,只留下年幼的儿子。
几天后,艾哈迈德的葬礼在一场凄风冷雨中举行,本土的阿富汗记者以及西方的一些记者都去了。我因为有别的采访任务去不了,让雇员代为前往。
那天早晨,雇员出发前,我从腰包里拿出两张一百美元给首席英文雇员哈里姆,“请一定转送到家属手上,是中国记者的心意”。
哈里姆摩挲了一下那两张美钞,点点头:“我们会把它们换成阿富汗尼,再送去。”
监制:李大伟
记者:陈杉
编辑:刘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