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丁曰宏
丁曰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55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分为三

(2022-05-04 06:02:15)
标签:

日志

文化

杂谈

分类: 示范引领

一分为三

 

中国却讲究不同思维方式的共生。首先是“一分为三”的原理和由此而产生的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承认一分为二的同时,也提出了“执两用中,一分为三”的原则。作为中国文化支柱之一的八卦,每一款都是由三画组成的,由三而演化,以至无穷。所以说“太极元气,函三而一”。《史记·律书》提出:“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为什么说“成于三呢”?当两种原不相干的事物相遇,而构成一个场域,就产生了新的、不同于原来只有二者的第三个东西。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系辞传》明确提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所以《礼记·中庸》强调:“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地是不够的,必须由第三因素“人”来参天地之化育,才能成其为世界,这就是天、地、人。《中庸》的真精神也就是要从“过”和“不及”的两端,找到一个中道,即所谓“执两用中”,执知两端而用其中。这个中并不是两项旧物的折中,而是从两端构成的新的场域中产生出来的那个新的“三”。《汉书·何武传》中说:“(何武)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验。”这就是指文吏和儒者两端,而得到一个既非“文吏”,亦非“儒者”的第三个新的意见。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首先要“执其两端”,然后“求其中道”,这就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智慧的结晶也许能救助日益趋向暴力、恐怖、极端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