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学
(2022-04-03 08:29:15)
标签:
日志文化杂谈 |
分类: 示范引领 |
避讳学
考据学的另一门辅助学科——避讳学,是我国历史特有的一门学科。《公羊传》闵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隐蔽他所做的事。至于对尊者、亲者、贤者,在语言上不得称他的名,在文字上不得直接书写他的名。而必须用其他方法来回避,那就叫避讳。陈垣同志在《史讳举例》卷八,简单地介绍了秦到清,历朝的避讳制度和讳例。2000多年来避讳的风气、习惯和制度,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上不能触犯所谓尊者、亲者,以至贤者的名,如果在白纸黑字上触犯了,那就甚至会丧失生命。典型的例子,如清乾隆42年(1777年)江西举人王锡侯的“《字贯》案”。当时的“上谕”说:“阅其进到之书,第一本叙文后凡例,竟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开列,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结果,不特王锡侯本人,而且连子、孙都受到重刑。作为避讳学来说,它的历史长,而朝代更换又多,各朝所避的讳不同,避讳方法又不一致,因此史书上常有因避讳而改换文字,甚至改变前人的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等,使古书混乱不清。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古文书,没有避讳学的常识,就会遇到困难,对一些问题无法解决,而且常常会发生误解。但是陈垣同志在《史讳举例》序中指出,反过来利用古文书的避讳,“可以解释古文书的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识,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他说:“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