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场、公众关系的再平衡—读《社会再平衡》的思索
(2024-08-18 10:42:27)
标签:
财经 |
分类: 财经 |
该书原来翻译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关系,笔者认为翻译为政府、市场、公众也许更为妥当。作者亨利.明茨伯格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公众三方的关系。在三边关系中,任一边的力量应小于其余两边之和,即受到其余两方的制约。笔者认为公众指的是游离于权力和大资本之外的大多数人,包括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正如作者和肖知兴先生在推荐序中提到的,在三者关系中,一种模式强调市场主导、自由经济,但已演化为大企业、大资本主导的寡头垄断经济,大资本通过政治捐款、游说等手段,逐渐操控了政府部门。与之相对的是全能型政府模式,政府不仅是超级裁判员,随时更改游戏规则;政府还是运动员,自己亲自下场踢球,几乎所有人都必须抱着权力的大腿讨生活。当然还有试图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某种平衡的中间模式。
然而,没有公众的有效监督,政府和大资本合流的风险就无法免除。资本强,大家争相控制政府,价码出得越来越高,政府重要性反而增大。相反,政府太强,企业努力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与官员建立共谋关系,其实也在以一种离奇的方式逐渐瓦解政府的力量。因此,实现三方关系再平衡的关键,是占绝对多数的公众能真正有效监督政府和大资本的运作,并成为三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何加强公众的力量?书中,作者提到了社群组织的概念,这里的社群组织指的是公众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性民间社团。笔者读《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这本书,真正体会了扎根于社区土壤,以满足社区公众需求为己任的英国民间社团的力量。2003年,英国有4620家公共图书馆,其中被政府通知关闭又在民间社团力量下重启的,难以计数,其背后是无数“图书馆之友”这样的民间社团;让每次聚会成了社区老人的节日,安排者是“日间中心”这样的民间社团;更有民间社团将临期、包装有瑕疵或编码有错误的食品几乎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成了社区食堂的补充……2012年,光一个剑桥社区民间社团就接近100家,每年由当地义工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1423350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