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网红上市食品企业为何昙花一现?
(2024-07-24 10:31:20)
标签:
财经 |
分类: 管理 |
中央厨房、净菜加工厂的制品出现在周边菜摊上;承包的大企业食堂,临进场才发现员工严重不足,只能在人力市场临时招人;部分冷链物流车竟没有安装空调;经理层人员以周为单位频繁变动。看到上述现象,你会相信这是一家被风投树立为创新典型的上市企业吗?后,企业清盘。
现象背后是企业资金紧张,但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并未投入主业,这从侧面印证了风投研究报告的毛利率、净利率并不真实。
作为多年的食品经理人,笔者认为除了个别彰显身份地位的奢侈品,食品行业并不是个赚大钱的行业,笔者毫不怀疑金融地产、互联网、资本圈的精英可以搞好高端酒楼、高端农场、网红连锁店,但他们往往低估了食品工业规模化的难度。规模化的食品企业其实就是农业领域、有高度统一食品安全理论支撑的富士康,食品安全涉及到了供应链、加工链的方方面面。涉及到自然成长、不可能如零配件一样标准化的种植、养殖环节,食品工业还会更艰难些。
尽管不容易,但食品工业和富士康一样,以规模取胜,同暴利无缘,相对见惯了暴利,习惯砸钱的一些行业,食品经理们土的掉渣,只能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员工薪酬不可省、涉及质量和安全的不可省,该省的就一分不能多花。记得建厂时,车间用什么灯,如何布局明亮且省电,开关在什么位置更不容易忘关,我们都反复推演了多遍。
不少食品行业昙花一现的网红,基本是在规模化扩张路上,品控出了问题。食品质量是根、食品安全是命,不管什么新概念,都要落在这一根本立脚点上来。许多跨国食品企业,步子虽不大,但深厚的行业经验、人才储备,却让他们在重大决策上很少犯错。猪周期的低谷,一些企业出局,一些一跃成为领军企业。这里讲个故事。三十岁出头,笔者进入跨国农牧企业,先后经历了非典、国外闭关等一系列事件,最困难时,笔者和绝大多数同仁一样建议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该关的关,该裁的裁。其时五十几岁的台湾总裁私下和我交谈,他并未批评我的想法,只是说:行业难,才考验咱们的内功。行情不好,比别人亏得少;行情好,要比别人赚得多。治大国如烹小鲜,后明白我们这种全产链企业必须要有全局、系统概念,局部最优并非系统最优。这家跨国企业已过百岁生日。
上海本地食品企业,笔者在关注叮咚和清美。一个跑出市场,产业链向后延伸,要做可控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一个先有农场、工厂,现正大力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