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从垃圾分类说起
(2023-08-10 10:14: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有段时间了,记得刚实行时笔者也犯了错,湿垃圾没有破袋就扔了进去,现在不少居民区和笔者所在小区一样,垃圾分类渐成习惯。
但仍有小区做的不好,其中不乏活力四射的年轻朋友。有垃圾混投的;有湿垃圾袋漏水不管不顾,走一路漏一路的;有错过垃圾投放时间,将垃圾随意丢弃路边的;甚至有的将垃圾堆放在门外走廊数日,引来蟑螂、老鼠光顾的。面对物业提醒,个别年轻朋友并不放在心上。
其实,目前上海的垃圾分类并不繁琐复杂,如果说老年人改变多年的习惯尚有难度,一些年轻朋友做不到则是思想并不重视。一些朋友认为自己要做大事当不拘小节,但多数人往往落入眼高手低,小事做不好,大事做不来的窘境。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小事小节是面镜子。
对于笔者,骨子里的一份清洁,是无奈时候的唯一亮色。90年代大学毕业被推荐留沪,单位就我一个外地大学生,当然也不会考虑什么宿舍问题。多亏同学帮忙,帮我租到了刚建好的公房小区。小区空荡的可怕,但因为租金低,我非常知足。最头疼的是房子一旦卖出,就要搬家,最短的一次我只住了三天。白天上班,晚上搬家成了那时我的常态。同学阿恺来看我,只告诉了他楼号。没想到跑步回来,在房间门口意外看到他等在那里。阿恺说看到有几层楼梯被清扫的没有灰尘,他猜楼梯通向的就是我的房间。住在单位宿舍的他不会想到,每次下班搬家,倒掉房间里的建筑垃圾和各种让人呕吐的东西甚至粪便后,我都会用清水冲洗地板和门窗,有时甚至会喷点花露水,因为不这样做,我似乎已不是那个年代还不算多的大学生,更像个露宿街头的盲流。
后来,勤苦之后有了自己的小房,忙的无心做饭的时候,喜欢去一位福建朋友开的小饭店,因为一个姓,我叫他本家。小饭店的价钱确实很不贵,最便宜的光面只要几块钱,但本家并不因为店小利薄就降低对卫生的要求。每次去,打通的厨房干净明快,外间桌上没有一点油污,一身干净利索的本家总是快乐的忙着。也许因为店里干净,来小店的顾客也没有哪个随地吐痰,当面擤鼻涕,正如曾在食品企业工作时,因为我会不断把别人烟头掉出的烟灰擦干净,于是几乎最不拘小节来谈工作的厂长也会很注意的认真坐好,而不会到处走动。
笔者读书时,经常被教育的一句话是“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来发现能将身边小事做好的人,骨子里往往也是非常自律的人。细节见人品,租房子能像自己家一样爱惜的人,往往就是可以托付事业的合作伙伴。
说到这里,想起那位开饭店的本家,后来他的小店转让了,他告诉我经常来店里吃饭的企业给了他更大的生意,我毫不怀疑他同样能够做好……
三十年职业生涯,靠谱人做靠谱事,愿自己所擅长,能助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个人九十年代上海高校国际金融专业,校报主编,复旦硕研,曾任世界500强农牧业外企内刊主编、企划法务总监、副总经理,上海投资控股集团总裁办主任、人力总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