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行政区划

(2024-01-10 16:56:07)
       影响行政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山川形便”    “犬牙交错”

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郡制时期、州制时期、道(路)制时期和省制时期。

       萌芽时期,为从夏朝至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原始行政区划的出现到郡制的初步形成。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依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商朝建立后,将所辖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种,即中央和地方。西周王朝创立了诸侯分封制。春秋时期,诸侯日益强大,各地大小部落、国家逐渐相互吞并,一些诸侯国内先后出现了县制、郡制雏形,郡归国君直接管辖,郡、县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战国中期以后,郡已统县,郡制基本形成。

       郡制时期,为从秦朝至两汉时期,基本上是郡、县两级制。秦朝的郡制是一种变革,郡以下设县,派官统治,从而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到汉朝,既沿用了秦代的郡,又恢复了过去的分封制。

       州制时期,为三国至隋朝时期。这一时期正处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汉王朝崩溃后到隋王朝重新统一之间,大江南北出现了一系列的封建地方割据政权,行政区划变化频繁。由于这一时期在郡、县之上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划——州,故称为州制时期。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采用州、郡、县三级制,而隋朝大体实行州、县两级制。

       道(路)制时期,包括唐、宋两朝,主要实行道(路)、州、县三级制。唐代的道和宋代的路同早期的九州有些相近,但名称已全部改变,主要根据名山大川命名,为元朝和明清改省奠定了基础。唐初采取州、县两级制,以州统县,共有328个州,1573个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在州、县两级政区之上设置道,将全国划分为10道,后分离出5道,共计15道。道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唐的政区由原来的州、县两级制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的政区体制与唐朝相仿,采取三级制,初为道、州、县,后改为路、州(府、军、监)、县。开始时全国分为15路,后缩小路的区域,增至26路。

      省制时期,为元朝至今。元朝仿金朝之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行省,作为中央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并逐渐成为固定的在中央之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由此开始,行政区划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元朝实行省、路、州、县四级制;明清推行省、府、县三级制;民国则采用省、县二级制。元朝以后,边远省区逐渐开拓,省的名称和范围同今天的形式已基本接近。元朝将全国领土分为12个大政区,在中央京师附近地区设置中书省,在吐蕃地区设置宣政院,其他各地分为10个行中书省,即辽阳、岭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河南江北行省。明朝的一级行政区划沿袭元制,开始仍称为省,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京师所在地以及南京地区不设布政使司,分别称为北直隶和南直隶外,全国其他各地划分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即山东、山西、陕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共15个一级行政区。清朝废除了承宣布政使司之名,一级行政区划正式恢复称省。到清朝末年,全国共有23个省,另辖内外蒙古、青海额鲁特、玉树土司地及西藏地方

 

      民国初年,一级行政区沿用清末的23个省。之后几经变迁,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共有35个省、1个地方、12个中央直辖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乌拉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