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小结
(2013-01-09 11:03: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题总结 |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2012.09~2013.01)
课题组研究成员围绕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积极参加理论学习,不断总结研究经验,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的开展
1、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依据本学期研究目标,课题组研究成员从“解决问题”、“计算”、“概念”、“操作”等几个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课,通过集体研讨、交流评析、反思等活动,集中解决课题研究中某个研究问题,这样提高了解决问题实效性,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比如管家丽执教的《替换的策略》宋君君,老师执教《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管良平老师执教《观察物体》,朱琴芳执教了《10的认识》,曹虎校长执教《分数的认识》。我们还把研讨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如胡建波老师结合《找规律》实践课,开设了“如何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专题讲座。
为了深入推进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们邀请了杨宗异校长做了一次《如何进行概念教学》专题指导。杨校长指导我们对概念教学不要走入“纯数学性、学术性”“过多错误判断”“描述不准确”等误区,鼓励课题组和全体数学教师积淀丰厚的实效的教学案例,以拓宽课题的深度研究。同时,杨宗异校长还执教了《百分数的认识》示范课。还邀请了燕山小学佘志娟老师来我校执教《9加几》的示范课。
2、以理论学习为平台,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本学期课题组成员一如既往的做好2周一次的常规理论学习。在学习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如何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如何图文结合提高审题能力”“如何通过数学课堂阅读指导,提高审题能力”等专题研讨。
3、以外出学习为平台,丰富课题研究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片级继续教育培训,丰富教学视眼。
4、以网络为平台,相互学习和研讨
目前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都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及时上传集体备课的优秀教案、反思、评析、理论学习、学习感悟、沙龙、讲座等一系列有关课题研究的活动情况和材料,供大家相互学习和研讨。
5、以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课题组针对本学期的研究方向,向学校提出组织一次1-6年级学生计算题过关测试。,通过一学期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学生在1月份计算测试中,计算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6、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一年一度的教学论文征集工作中,多位老师自觉关注课题研究的论题,并积极撰写论文。如:宋君君撰写的论文《当前小学生“审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发表在2012年9月《中国校外教育》国家级刊物上,《“问”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数学味》发表在2012年11月《现代阅读》国家级刊物上,《先练后讲,练在课堂》发表在2012年9月《新课程》省级刊物上。胡建波设计的《认识百分数》在2012年10月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江苏省三等奖。曹虎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发表于2012年8月《新课程学习》省级刊物上。
二、存在问题
1、实验教师的阶段总结中,实例少,缺乏时间和精力分析审题错误的原因和寻求对策。
2、缺乏专家的指导,深入研究存在困难。撰写研究成果、论文的积极性不高。
3、课题专题网页没有充分发挥相互学习的平台。课题组成员上传资料不及时,还应加强管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开展制度。
三、下一步打算
1.拟定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2.继续扎实推进课题研讨课、同课异构、理论学习、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还要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特别是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来引领、对话、诊断,以保证我们的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完成。
3.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观摩学习,组内教师都要能根据所执教班级的不同情况,形成切实有效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将当前有关审题能力培养的策略、经验和做法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适应面广、能大面积提高审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5.以学校网站更换为契机,规范课题专题网页的建设,认真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及时上传。
6.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①通过课题研究,改善我校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审题问题,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②对积累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升为理论,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实验报告。
③编写教案设计、案例分析、教学随笔等展示、汇编。
④总结两年研究成果,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堂数学课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引领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进而灵活运用独立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希望该策略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优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