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第一次去美国,从底特律上空看见无数汽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踏上美国的土地,没有任何汽油味道,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路走过,人文气息和自然风景都十分宜人。
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美国的厕所。
在国内,旅游景点人多的地方,上厕所是个难题,有的厕所甚至让人无法立足。在美国东部游览,无论哪里的厕所都是没有任何气味的,让人安心,从容。有些购物中心的卫生间外还设有客厅般雅致的等候室,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落地台灯边一本杂志慢慢翻阅,那柔和的灯光,温馨的装饰,如同置身高雅的居室,竟忘了自己置身何处。
更让人铭记的是厕所里的等候方式。
在国内,正常大小的厕所(女),我们都是站在每个小间外等侯,站在哪里就只能等哪个位置,里面如厕人的快慢,直接决定你等待的时间,你无法透视,只能碰运气。如果运气不好,遇到一个在里面做大事的,除了鼻子付出点代价之外,时间的成本也要计算。
在厕所里,作为当事人或旁观者都曾遇到过麻烦。2011年10月中旬去上海世博,那天入园人数过百万,所有游客只得在距离世博园数公里的地方弃车前行。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光环里,吃喝拉撒都成了问题,可还是得上厕所。等候时,正如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那样,我旁边的人都换了几茬了,我等的地方还没动静。最后里面的人终于出来了,两位:一个新妈妈拿着个吸奶器和半瓶奶,后面还跟个帮忙的。立刻有人嘴巴像刀子一样:“噢呦-----,人家都急死了,你们俩倒好,占着茅坑不拉屎!还要躲起来,谁要看哪!看了又怎样啊?!”新妈妈低着头,红着脸,仿佛捍卫自己的隐私也成了犯罪,是一件很可耻的事。而另外一位则是强悍之人,毫不示弱,于是一场恶战在拥挤的、臭烘烘的厕所拉开序幕。
我逃也似地离开了那里。
在美国上厕所,这种故事是不会发生的,因此而来的委屈,愤懑,争吵也是不会有。 2001年在华盛顿,第一次懂得原来等厕所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在那里,无论怎样大小的厕所,只要满员,第一个人都会退出,自觉等在门口,大家都形成共识,没人往里面挤,队伍从门口往外排,里面出一个,外面就进一个,这样就没有了近距离彼此尴尬的烦扰,更重要的是先来的人肯定先如厕,使用机会绝对公平,即使有人慢一点,也无需承担被等待的压力。厕所人再多,都秩序井然,没有拥挤和喧哗,更没有争执和谩骂。
如今十年过去。
我们在市政建设的许多方面已达到或超越十年前的美国,不少厕所也无异味了。在某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比如国际机场,人们大都会文明等候。但很多时候,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旅游景区,这种公平、合理的等待意识和习惯仍然很淡,人们通常还是往前,往近处走。如果你想率先遵守良好秩序,退到门口等,反而被认为是行为古怪和不被接受的,没人跟着你排队不说,还有可能被那些“反应灵敏”的人挤开和奚落,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一直上不了厕所。于是只能随波逐流往里面走,而拥挤,烦躁的时候常有一些摩擦发生。
于是,在有规则可以遵循的情况下,大家都不去遵循,在人人都可以获得公平的地方,大家都要靠碰运气,甚或执行潜规则。
中国人口密集,许多问题因人多而产生。但是,只要有公正合理的规则,只要大家都认真遵守,人多就未必会产生混乱。
可是,如果连上个厕所都很无序,都会让人受委屈,被排挤,产生负面情绪和不该有的低效,和谐社会岂可轻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