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积极语言HAPPY》图书每篇故事、每条建议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014-11-19 12:45:16)
标签:

虹姐(陈虹)

积极心理学

积极语言

积极语言心理学

happy模式

分类: 积极心理学、积极语言心理学


http://s2/small/002SA27ozy6NJktvC93e1&690
    节选自《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的绪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第1次印刷)


HAPPY建议中都包括教育、教学中常见情境,学生常见表现、原因、规律、特征;建议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应该怎么听、怎么想(脑语)、如何说(口语)、怎么做(行为语言)。每条建议植根在 “情境”中,紧紧围绕“HAPPY”构建,如HAPPY语言模式基本逻辑结构概念图所示。“101建议”是一个象征性的、总体的、新颖的说法,全书共101条,即101篇文章。

    在“情境”中,先介绍学生是什么样(表现),规律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教师(或学生自己)预想和期望,结合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六大美德”(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超越自我)、“24种积极品质”的品质特征,确立培养目标。应用HAPPY五步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结构、习得积极品质的行为,发生积极改变,为学生成为乐观、积极、健康、阳光、人格健全的人奠定基础。


 

图1:HAPPY语言模式基本逻辑结构概念图

3HAPPY五步法包括:

第一步:HHope期望)——一个良好的期待和预想(脑语)

是指:教师说任何话前,心里一定要有个明确期望,期望学生具备或可以达到某项积极心理品质的品质培养目标,并能了解学生的需要是什么。重点描述教师在原来情境中对学生是什么期待和预想,为什么会这么想,导致了什么结果,后来调整为什么期待和预想,结果可能会怎样,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第二步:AAction行动)——一种促进孩子“想做起来”的语言方式

是指:教师使用积极的语言,包括表情、动作、身体姿势,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能够成功地完成某种行为的信念,解决学生想不想做的问题。即:教师激发和鼓励孩子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或学生自己想形成的那些积极品质,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及对自身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形成成功的信念,感到自己能做、想做,并有兴趣、发挥特长、向着目标、创造性地做起来,也就是把行动先发动起来。

注意:尽量用语言把外部诱因,如给孩子设定目标、给孩子一定的压力、给孩子讲你有责任做这事、你有义务做那事,转化为孩子自己“想做事”的内部动力。

第三步:PPoint关键点)——分析期望、行动中各自关键点

HAPPY的第一个P,是Point的第一个字母,即关键点,也就是要设法找到教师语言与学生(孩子)情绪之间的平衡点,注意说指向未来、指向目标、指向希望、有意义并能提高学生动机和效能的起关键作用的话,抓住与期望中的品质特征和希望形成的行为之间有关联的那些点,诱导学生积极情绪,激励学生想做、做起来、做下去、往好的方向做,具体引导和全力支持学生去做标志性的或学生自己期望的那些积极品质界定的行为(品质行为),使学生向着这些行为特征发展,实现学生行为上的具体转变。

1)关于期望(H:Hope)的关键点:

1)是否了解孩子在该情境中想要什么(也就是孩子的“需要”)及为什么想要这个(原因),是否清楚知道孩子对什么满意,也就是孩子在此情境下期望的教师语言是什么。

2)教师是怎么想的,影响教师这么想的因素是什么(原因),教师应该怎样期望才能在教师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

3)在对学生期望(H:Hope)时尽量从正向考虑,认为学生的问题是可以接受的,明确教师到底想在这件事上培养学生哪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否明确清晰,在每一个小情境中,不必期望学生什么都会,什么都好。

2)关于行动(A:Action))的关键点:

当教师确定了培养目标后,就需要考虑有没有引发学生的做事兴趣,哪些话能促使学生想做,能有效提高学生效能(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做好或能成功),哪些话能激励学生“做”起来,导致教师没这么说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说。

第四步:PProcess过程)——一个怎样说话的过程

是指:教师和学生语言的互动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新行为、或调整和改变某些行为及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语言重点要从学生做事动机上下功夫。

动机是引起学生行为,维持并促使这个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对于这种心理的内部过程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学生行为的发动、方向、强度、持续性和言语表达五个方面来判断学生动机的大小。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1)发动就是学生是否能够开始、想不想开始,怎样开始,如为了获取赞扬而努力,为了摆脱孤独而交友等,这个步骤在“行动(AAction)”中已经完成。

2)方向就是学生朝着哪个方面,什么目标去做、去使劲,通过什么途径或使用什么方法去做,如成就动机驱使人们选择挑战性任务,学习动机驱使人认真完成作业或做大量习题,休息动机则驱使人睡觉或去娱乐场所。

3)强度就是学生使多大劲、做到什么程度、水平怎样,是否努力。

4)持续性就是学生要坚持多久、能坚持多久、坚持多久就可以完成。

5)言语表达就是学生是否更多地表达兴趣和信念。表达兴趣的话有“我很喜欢做某事”“某某事特别好玩,特别有意思”“做完了我很愉快”;表达信念的话有“我很愿意坚持做下去”“我会想出办法的”“虽然有困难,但我不会放弃”“我一定能做成的”“老师,您放心吧”,常说这样的话的学生,说明学生的行为与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进行这个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就会继续做下去;但如果学生说的常是下面这类,如:“我不想玩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怎么做都做不好”“我真的不行”,说明学生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与自己的目标相背离,学生维持这个行为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完全停止。在对话过程中,会描述和分析学生表情、动作、体姿,这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除了看学生能否表达兴趣和信念外,还要看学生能否感受到并表达出来自教师的爱。

也就是说,学生如果有了做事的动机,便可以主动开始行为(发动)、决定向哪个方向去做(方向),按照目标要求努力去做(强度),坚持做下去(持续性),并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问题的结果好坏,更要关注问题的问询方向。让学生追求“好”的过程和向“好”的方向发展更重要,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充实、快乐和有意义,而不是让学生都去追求TOP 1。所以,文章均对比着描述了消极语言情境中孩子的心理感受,在方向、强度、坚持性三方面,导致学生动机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及积极语言情境中孩子的心理活动及情绪体验, 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学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教师怎么说不但能够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而且学生自己还能用言语表达出来(我愿意这么做,我能做好,我将用什么什么方法做),同时去主动寻找做事的方法。突出积极对话的成效,其中包括学生是否感受到了教师的“爱”的描述,以及对这种“爱”的方式的喜爱或厌恶程度,并说明原因。

教师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语言不能仅停留在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上,更不能常常是批评、指责、抱怨、泛化,这些会对学生有影响但不持久,甚至可能有不良影响。要注意语言模式的总说、多说、少说、不说和禁说五个表征层次(表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学生的认识、体验、情绪、态度、理念,以至行为的改变,虽不是一蹴而就,但字里行间均体现出了学生的变化。每个情境不必期望学生在该品质方面的所有行为都发生改变。

第五步:YYield收益、效率)——收获

是指:学生收获到所希望培养的品质和可操作行为,并增加学生对该行为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使学生潜能最大发挥,行为逐渐稳定,习惯结构形成,积极品质形成。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学生改变了什么认识及行为。

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领域:扩建即时注意和思想,即:扩展视觉注意的范围和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

2.人际关系方面:增加对陌生人的亲切感,增加对熟悉人的信任感,尤其是对于亲密之人,促进彼此在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做法等方面产生认同,建立起富有凝聚力和效能的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上的相互包容与依恋,满足人际情感需要;

3.行动方面:获得有关行动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技巧,认识到为何行动,怎样行动,何时行动,行动要取得什么结果,更好地调控自身行为。

         在这些改变过程中,学生(孩子)所收获的心理功能体现在:协调了认知、协调了情感、协调了行动,有利于实现“一起想、一起成长、一起幸福”的三个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