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言 幸福课堂(积极语言技术七方面评价的应用)
(2014-03-11 12:19:49)
标签:
虹姐(陈虹)积极语言方原作过表态新课堂教学积极心理学 |
分类: 积极心理学、积极语言心理学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在王志清校长“积极语言、幸福课堂”的教师评价理念带领下,立项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习得与教师积极语言关联性研究”课题(总课题组组长:陈虹)。课题针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普遍关心的学生做作业不认真、上课不专心等实际问题,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HAPPY语言的干预方法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旨在探索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系统化、可操作化。
课题组赵静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她自觉应用积极语言。她发现,由于她语言模式的改变,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课堂气氛越来越和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越来越灵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赵
一、期待变得积极
由于我对学生的期待变得积极了,教育语言和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课堂上,学生们都敢于回答问题,踊跃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遇到意见不一致时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每个人都很放松。每个学生都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彰显了“生本教育”理念,使学生做到了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获。
二、运用积极语言,从七个方面评价
以小学一年级上册《房顶上的大蘑菇》为例。首先,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识词,通过积极导向的评价,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体验成功,消除因挫折而引起的行为问题。
在导入环节,我用一个小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认读字“蘑菇”,孩子们在开课时就兴趣盎然,当孩子们说出谜底时我及时鼓励:“你们不仅会读小谜语里的字(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能根据意思想象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你们真是会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处理“座和坐”的比较环节时,让学生坐下、起立、坐下、起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坐”是个动作,我抓紧机会问学生:“坐”字有什么特点?学生纷纷答:“两个人坐在地上,所以上面两个人,下面是一个土”,“坐就是坐在公共汽车上,两个人扶着高高的扶手怕摔倒,所以,土字的竖比较高”,“坐下、起立、坐下、起立时,坐字上面没有顶篷,所以,站起来多高都没关系,都不会撞到头;而座字上面有个篷子,一站起来就得碰头,所以,座是名词,是个座位”,我及时评价学生做事情的方法:“你们想出的方法都很好,都帮助我们记住这些字。我还看到有的同学在桌子上画这个字。谁再说说,还有什么方法方便记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这要比老师讲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上答对更有意义,会让学生习惯于思考,变得越来越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后面理解课文的部分,我不但尝试用不同的形式如:找出小动物的名字、连线、连词、采蘑菇、小儿歌等形式,调动课堂气氛,我还在活动中巧妙运用积极语言,如当学生连对了,我就问:你是怎么做对的,有什么好方法帮助你记忆的(关注学生做对、做好的方法),而过去,学生连对了,我只说:好,坐下。而现在, “你是怎么做对的,有什么好方法帮助你……” 这句话看似简单,没什么,可在学生那里,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引领了学生针对问题去做深度思考,培养了学生“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把思考变成习惯,是智慧,是素养,是境界。学生都很乐意描述自己做对的过程,而且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边思考边说出更多的方法,变得更容易做对。我问学生“你是怎么做对的”并没有表扬和赞美学生,可却超过了表扬的效果,因为学生在描述“自己怎么做对的”过程当中,学到的方法,理清了思路,体现了价值。这不仅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适合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我们在遭遇事情或做事情时,最好做到深度思考,深刻反思!我们才能成长,才能成熟!
当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我不但听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主要注重学生做成做好的原因。我不时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想?有什么道理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是不是曾经听过这个故事?(关注学生努力的原因)”当学生能做成某件事的时候,当追问他做成的原因时,其实是让学生自我激励,让学生描述自己做成功的过程。容易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做得更好的动机。因为学生的学习要靠自己努力,只有调动学生自己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这种自觉则可以通过学生多次描述自己如何成功的原因和过程激发出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唤醒,我们把门打开,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他自己走进来,而不是把他推进来。走进来和推进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努力的原因,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理解我,知道我在努力。
有时虽然学生答错了或回答不上来,我不像过去那样说:没听清吗,怎么还没记住,别人都会了你怎么还不会。而是“说没关系,你这个地方不对,让老师知道了什么地方容易出错谢谢你(关注学生行为的作用)”,让学生觉得“我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因为我努力了,虽然不正确”,这样才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迎接困难,学生也才会更愿意参加学习活动。或这样反馈学生:你一下子没回答上来,但老师看到你在认真思考,很努力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再想想。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和充分运用积极语言,我从“方原作过表态新”七个方面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方”代表方法,“原”代表原因,“作”代表作用,“过”代表过程,“表”代表表现形式或结果,“态”代表态度,“新”代表新技能。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会、做对的;为什么会做对、做好;做对、做好或没做对、没做好,都会给自己或他人产生什么影响和作用;做的过程都经历了哪些思考和努力;结果怎样;学习过程中是否努力、态度怎样;最后引发学生产生新技能。结果,这一学期的语文课上,学生们的眼睛总是充满期待的目光。
课堂是我和学生享受40分钟快乐和幸福的时光,不再是令人反感、难以打发的时间。
三、尊重和理解学生,慎用“最快、最准、最好”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
积极的语言可以刺激学生愉快的体验,而愉快体验本身就能够维持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动机,帮助学生塑造信念。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出现如下问题:觉得学习内容没有意思,不愿意听课;不敢举手回答;回答问题声音小;怕被老师叫起来回答,说错了遭到老师的批评,被同学嘲笑。学生长期在这种担心、害怕、郁闷、挫折、疲惫和不愉快中学习,就会逃避学习、不守纪律等。如果教师能够通过积极语言强化学生的每一个小成功,即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这位教师就是一位成功的“语言塑造师”。
我在引导学生对比“一座矮矮的木房子”和“一座矮木房子”时,学生说出了我预设中没有想到的结果。一个男生说:“我觉得第一句话读着顺口,第二句话读着不顺口。”很显然,学生没有达到我预期要的目标,没有说出第一句话体现房子特别的矮。要是在平时,我可能就让学生再想一想,看看哪句好。但是如果这样,就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利于学生学会思考,所以,我以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角度评价他:“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尊重你的意见。”有了这样的评价,学生感受到尊重,情感体验是积极的,下次,他还敢把他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二)理解学生的“舌尖现象”
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经常是坐着的时候感觉知道,一站起来脑子就空白;或本来背得挺好的,可老师站在自己旁边时怎么都背不下来;心里想着要大声朗读,可读出来进声音却非常小。这是典型的舌尖现象。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对事物其它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或回忆时的情境因素、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消除紧张情绪,舌尖现象会自然消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安全场。如果我们知道舌尖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不会对学生说一些不该说的话。“不会你举手,想好了再说,坐下。”此时学生也很委屈、痛苦,也折射出教师的认知匮乏和对学生的不尊重。这一年半的实验中,在我的课上,即使有学生答不对或站起来答不出来,我仍然说;“老师理解你,一站起来脑子突然空白了,但老师看到你在认真思考了,再想想,不急着回答。”老师的语言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目的是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更加愿意思考,而不是因为一个问题没答上来让孩子产生沮丧的消极情绪,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结果,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回答问题更勇敢了。
(三)不刺激学生争“我最好”
我们经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夸不是盲目地夸,要有技巧,要有指向性和引导性,要慎用“负向表扬”。
上课时,我随时提醒自己要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每个学生的回答,课题开展一个月左右时,应该积极语言就成了我的习惯,运用起来就自然而然了,我非常注意在表扬学生时,避免刺激学生相互之间产生无意义的竞争。如:在讲授《房顶上的大蘑菇》一课时,我始终没提问:“我看谁答得最准?看谁记得最快?看谁先举手?我要先叫举手的同学。”这里突出的“先”字,是刺激学生争着举手、发言,会导致学生去关注我是否最快、最先,而无暇顾及我怎样去做好、做对。就算有学生答得最快、有学生答得最准、有学生最早举手,这都不是我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全班学生都记住并会写“房、座、兔”,会区别“座和坐”,认识“蘑菇”。所以,我一直平静、温和地说:“好,老师看到你们都在认真思考了,同学们都试着记住哦。”(引导学生自觉努力、尝试去找学生方法)“我猜你们都能记得住,是能够写正确的。”(鼓励学生关注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本身),评价学生努力的过程。
通过参加教育部课题《积极心理学积极语言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指导老师:陈虹),我切身体会到,积极语言能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而积极情绪下产生的行为更容易延续。学生的主要行为是学习,学习是非常枯燥痛苦的,但在积极情绪下这种痛苦就能转化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