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立项研讨会于2013年7月11日在开明出版社会议室召开

(2013-08-01 13:54:33)
标签:

积极语言

教育

分类: 虹姐简介、日记、报道
来源:开明民进支部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立项研讨会2013711日召开。会议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研究工具、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步骤展开了充分研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历程

2008年和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分别委托陈虹教授主持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教基司函[2008]91号)和“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教基一司函[2010]26号)20104月和20131月,两项课题分别成功结题。20137月,筹备启动“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课题名称以正式批复时为准)。

 

第一阶段: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2008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课题组组长:陈虹),该课题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状况,对内蒙古自治区、上海、浙江、安徽、福建、重庆的区县教研员、学校领导、心理教育、班主任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和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与方法、研究与培训情况、建议及态度等。

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是: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制度建设有所发展。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有所增长。三、80%以上中小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四、区县教研活动开始得到重视,活动形式有所丰富。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一、缺乏深入研究;二、缺乏认证标准;三、缺乏有效评估;四、缺乏教育经费。主要建议是: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研究及宏观管理。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统筹规划。三、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和督导评估。四、加强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

第二阶段:2010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继续委托开展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课题研究(课题组组长:陈虹)。本研究旨在将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语言方法与心理学技术应用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以考察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及关键品质;探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与方法;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咨询、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的关系,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修订提供依据。样本采用分层不等概率抽样的方法,取自我国东、中、西部的10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石家庄市的91个区县;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测量了近48000名中小学生的六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

数据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良好。其中,女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得分上高于男生,城市学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得分上高于县镇和农村学生。父母学历、家庭氛围、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有影响。家庭氛围很温馨家庭的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上,极其显著地高于家庭比较温馨、一般温馨、不温馨、很不温馨的学生。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亲社会倾向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正相关,而抑郁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呈负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学校,如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率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较高的城市和学校,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显著优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好或缺乏的学校。

两项课题历时四年,不但系统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而且系统分析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同时,深入探讨了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与方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咨询、师资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等工作提出了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第三阶段:两项研究结果提示,应继续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应注重内涵建设,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意识与能力。正如王定华司长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开题会上所说:“我们要更加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涵发展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时,王司长说,他希望“第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学生积极品质,发现存在各种问题,洞悉学生心理状况。第二、勇于不断创新实践,提升学生心智水平,勇于冲破各种成规界定,大胆开展创造性的实验和推动。第三、要凝练政策建议,推动学校心育普及。”王司长还提到,教育部不但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比如陈虹同志牵头,多位专家参与的课题研究,而且还支持各地的探索,包括大家在心育方面的一些做法,成功了予以推广表彰,如果感觉没有完全成功,那也是发现了一条走不通的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要总结和提炼经验,要甄别典型、推广典型。

    但在研究什么,如何探索上,王司长指出,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的规律、成长的规律。立足全局性,不仅是符合当地的情况,或者研究者个人专业领域里的一些认识,而是要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作用,如果能指导全国是更好的。立足先进性,要面向2020,要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立足可行性,研究的建议要确实能够推进工作,要能够落到实处,而不是一个很浪漫的、不切实际的美好的想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下一步工作重点

莅临会议的专家和教师代表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方平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博士后吴安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后李新影副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心理学博士后刘彩谊医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郭喜青研究员、北京教育考试院臧铁军副院长、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何丽芳、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主任王秀芹、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张群智、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校长于荣学、北京读你心意教育机构郭巧慧

会议达成如下共识:

第一、“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课题是在前面两个调查基础上继续深入的,所以,基础好,科学性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问题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这个项目做得好,不仅能为中国青少年带来好处,甚至能为世界青少年做出贡献。

第二、目前的量表虽然存在问题,但恰好是我们取得突破的一个点,如果能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中国民族的责任教育、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中国中小学实际,把西方调查常模本土化,修订问卷,将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生大贡献。

第三、专家和教师代表提出的宝贵建议:

    1、要将科学层面、经验层面、哲学层面有机结合。要抓关键点,不要什么都想抓。

    2、要慎重解释、全面分析、提取共性;要明确中小学生品质各年段培养的标准。

    3、要建立实验基地,要给基地播种、施肥,基地工作不要随着课题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在基地能够自主成长。

    4、要通过网格平台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数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