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0:“积极语言”定义及“积极语言HAPPY模式”基本解释

(2013-04-15 16:18:59)
标签:

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

积极人格

积极语言happy模式

虹姐(陈虹)

分类: 积极心理学、积极语言心理学

陈 

积极语言定义为: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点及潜能,关注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促进个体美德及积极品质形成,有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语言。

积极语言模式是试图构建一个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师或家长趋于稳定的积极的语言表达基本机制。该模式的建构思路是:积极语言积极情绪积极人际积极人格积极社会支持幸福、和谐、阳光的人。

“积极语言HAPPY模式”基本解释是:根据预想的积极品质特征,教师用积极语言给予学生正向、具体、有目标效果的引导,使预想、期待的积极品质可操作化。

表:“积极语言HAPPY模式”基本解释

英文原意

HHope

AAction

PPoint

PProcess

YYield

中文译意

预想,期望

(脑语)

行动

关键点

过程

产品,收益

基本解释

1.     教师(家长)说任何话前,先期望学生(孩子)具备或可以达到某项积极品质的品质培养目标

2.     相信学生(孩子)能够形成这些品质(行为特征)

 

1`.引导学生(孩子)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或期待形成的积极品质

2.引导学生(孩子)形成内在动机,愿意发挥特长、创造性地做起来

1找到教师(家长)语言与学生(孩子)需要及情绪之间的平衡点

2.说那些指向未来、指向目标、指向希望,能提高学生(孩子)动机和效能的起关键作用的话

3.激励学生(孩子)想做、做起来、做下去、往好的方向做

1.在与学生(孩子)对话过程中,注意学生(孩子)的需求、情绪变化、心理活动及活动的原因

2.在学生(孩子)行为的方向、强度和坚持性上加以引导

3.注意语言层次,多正向“惩罚”和有效赞羡,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家长)的爱

 

1.认知领域:扩建即时注意和思想,即:扩展视觉注意的范围、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促进彼此在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认同

2.人际关系方面:增加对陌生人的亲切感,增加对熟人的信任感,建立起亲密人之间富有凝聚力和效能的关系,增进情感上的相互包容与依恋,人际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3.行动方面:获得行动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技巧,认识到为何行动,怎样行动,何时行动,取得什么结果,更好地调控自身行为,形成各项品质的行为特征

关键点

在教师(家长)期望与学生(孩子)需要之间找到平衡

行为小而具体,让学生(孩子)想做,要注意“说”的层次

诱导学生(孩子)产生积极情绪,明确目标,了解意义,把握成功

学生(孩子)朝向什么方向及目标、使多大劲、坚持多长时间,这些能否用言语表达出来

人与人之间协调认知、协调情感、协调行动,努力实现“一起想、一起成长、一起幸福”的理想目标

(节选自《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P43,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43月,第2版)

 

     HAPPY语言模式在应用中的主要目的是:教师以期望学生某项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HHope,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或期待形成的积极品质(品质特征)[1],具体指导和全力支持学生去做标志性的或学生期望的那些积极品质界定的行为(品质行为)[2],使学生“想”行动(AAction),引导学生抓住与期望中的品质特征和希望形成的行为之间有关联的关键点(PPoint),并增加学生对这些行为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在指导学生形成新行为或在改变某些行为的过程中(PProcess),注意语言层次,进行正向“惩罚”和有效赞美,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及对自身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向着某项品质的行为特征发展(Y:Yield)。

虽然对多数学生来讲,他们的早期经验并不能单独地对未来的人格产生简单、直接的影响,但早期的环境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Horowitz,1998),在童年期没有解决好的冲突,在成年后可能会再次出现(Snyder, Will, & Grady-Fletcher, 1991; Sullivan & Christensen,1998)。而童年期成功习得的模式,在整个人生的不同阶段还将是多次重复应用的。所以,教师或家长积极的语言模式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此模式把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六大美德、二十四个积极品质作为培养目标,带入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对于整体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有积极作用,对于教师形成积极的语言习惯大有裨益。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六大美德是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节制、超越自我。这些美德既体现了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和(社会道德),也体现了个人心理现象(个人品德),受到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

HAPPY语言模式假设,如果清楚学生某个品质的核心特质,那么,就可以推断这名学生在这个品质方面的行为反应模式,其中用有限的、基础的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维度对学生该品质进行描述和测量,能够较好解释学生行为的一致性。这个假设有其普适性,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被接纳。 

教师与学生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加工和处理对学生的认知,形成带有一定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 “人际印象”就产生了。这个印象一旦产生,将倾向将学生看成是具有协调一致人格特征的人(人际印象的“一致性倾向”)。比如,一男生被认为是热情的时候,他同时是友善、有同情心、善于交友、开朗、健谈、自信的人。一个人不会被看成既热情又冷酷,既诚实又虚伪的。如果出现相反的特征,出现矛盾,教师也会重新处理头脑中关于学生的信息,来消除这种不一致。所以,教师如果对学生习惯性地产生积极的“一致性倾向”,将会对学生形成积极倾向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C.E.Osgood,1957) 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主要从三个基本维度来形成和描述他人的印象,即:评价维度:好-坏;力量维度:强-弱;活动维度:积极-消极。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 维度。一旦对他人做出好或坏的评价,就会将它扩展到其他特性上去,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对此人的总体印象。我们建议,教师应从目前积极心理学框架中六大美德二 十四个积极品质去形成对学生“好的评价”,比如,认为学生是好的,是有力量的,是积极向上的,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将会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如在“智慧和知识”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有创造力、好奇心、开放的思想、有视野(洞察力)、热爱学习品质;在“勇气”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真诚、勇敢、有坚持性、热情;在“仁慈”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友善、有爱、具备社会智能(社交智力);在“正义”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公平、有领导力、具备团队精神;在“节制”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宽容、谦虚、谨慎(审慎)、自律;在“超越自我”美德方面,学生会审美(欣赏美和完美)、感恩、有希望、幽默、有信仰。

有人可能会提出,学生不会全是我们预想、期望的那样。但是,在我看来,学生就是我们预想、期望的那样。这是因为,我们预想、期望的是学生的总体,我们对总体 的期望就是学生都向着这些好的品质发展,而每一个个体一定是不同的,这个个体可能这些品质表现突出些,显现成优势,其他品质相对不突出。另一些个体可能其 他品质突出些,成为优势,同时,也会有不突出的品质。教师在对学生的积极的预想和期望指导下,会产生对学生的积极语言和行为,会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促进产生积极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预期,有的可能被证实,有的可能难以被证实。如果被证实,就意味着教师使用的HAPPY语 言模式在学生身上起到了作用,得到了积极的反馈,那么,教师的积极语言将会被强化,教师将会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应用这个模式。如果没被证实,也就是说, 教师期待学生形成哪种行为,或改变哪些行为,教师不一定能看到学生这个行为发生或变化,这并不能说明,教师的积极语言没有发生作用,只能说明目前还没有发 挥作用,或这个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认为,尽管个体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但行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而有所变化[3]。因此,教师不用担心:“我用了积极语言的HAPPY模式,为什么学生不见效?”那么,这时候,教师感受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变化,如果是,那么说明,你对“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应用已“见效”了。如果不是,那么,请你丰富和完善这个模式,使之“见效”。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教授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说道:教授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心理学、作为一名教练或治疗师实践积极心理学、给学生布置积极心理学练习、用积极心理学抚育儿 童、指导军队里的士官如何在创伤后成长、与其他积极心理学家探讨,乃至只是阅读积极心理学读物,都可以使人更幸福。而积极语言是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一个有效 途径,教师应用积极语言,不仅能让学生增加幸福感、更好地成长、取得更好的成绩、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懂得更多的生命意义和感恩,自己也会更多地投入、更多 地感受爱和付出爱,收获成就,能够使教师自己和可爱的学生都蓬勃绽放。

 



[1] 《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三章第三节“研究规划:积极语言如何培养学生六大美德”表24~29P162~169.

[2]《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第三章第三节“研究规划:积极语言如何培养学生六大美德”表24~29P162~169.

[3] Howard S Friedman; Miriam W. Schustack, Personality: Classic Theories and Modern Research,4th Edition.P2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