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 -
1905),19世纪末法国著名学院派画家。曾数届兼任法兰西艺术协会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官方沙龙评委会主席。在世界近代美术史上,布格罗留下了“先打压过同时期兴起的印象派流派和画家---后本人及作品也遭受过封锁、绝迹半个多世纪---近几十年又峰回路转得到追捧,作品屡被竞拍收藏”的记载。是人称“继意大利拉斐尔、法国安格尔以后的另一个把古典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巨匠”。尤以“温柔婉约的画风、擅长刻画典雅气质的女性及宗教人物形象”取胜。
 
 

上:纺纱女          
下:怜悯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年出生于法国比斯开湾小城拉罗歇尔。布格罗先在波尔多的艺术学校半工半读两年,学习绘画。1846年用卖出33幅画像的900法郎加上亲戚的筹款,到巴黎的爱德华·皮柯特画室学习,两个月后作为100名学生中的第99名进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1850年得法国国家艺术奖学金罗马大奖。
 
 
    
布格罗曾用4000法郎奖金及拉罗谢尔市的600法郎前往意大利留学。布格罗游历了意大利的许多城市,模拟古代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后曾在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及朱利安美术学院做教授。在1876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布列塔尼的一对姐弟
 
 
 
 
 
 年轻的意大利提水姑娘
 
 

酒神女祭司
 
 
 

 被打断的工作
 
 
 

 偷摘的小鬼
 
 
 
 

花神与风神
 
 

风暴中
 
 
 
 

 亲吻
 
 
 

 小乞丐1
 
 
 

清晨
 
 

喝汤
 
 
 
 
 

圣主基督受鞭打
 
 
 
 

 饮泉水
 
 
 
 

 圣母与天使
 
 
 
 

 溪边
 
 
 

 月桂树枝
 
 
 

抱膝坐的浴女 
 
 
 

 荷马与他的向导
 
 
 

慈爱2
 
 
 
 

 缝裙子的姑娘
 
 
 
 

 年轻的牧羊女
 
 
 
 
 
 天使之歌
 
 
 

谦逊 
 
 
 
 

 麦克西维尔夫人
 
 
 

加布里埃尔-柯特的肖像 
 
 
 
 
 
 墓边圣女
 
 

 林中仙女与森林之神
 
 
 

 新生羊羔
 
 

 小乞丐2
 
 
 

集市归来 
 
 
 

 依偎
 
 
 

 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
 
 
 
 

 清晨2
 
 
 

浴后
 
 
 

 忌日
 
 
 
 

编花环的女孩
 
 
 

 悔过中
 
 
 

 背起来不是很重
 
 
 

 许愿
 
 
 

 逗小孩
 
 
 

 织毛衣的女孩
 
 
 

 摇篮曲
 
 
 

 比利萨克小姐
 
 
 

 在钩织的女孩
 
 
 

慈爱1
 
 
 
 

 富埃南洗衣妇
 
 
 
 
 

亲爱的鸟儿
 

 去泉边的少女
 
 
 

迷失
 
 

 骑马游戏
 
 
 

 口渴
 
 
 

 祈祷
 
 
 

 沉思
 
 
 

 年轻的做工者
 
 
 
 

 发小脾气
 
 
 

贝壳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自画像)
 
   
    
在世界上“新古典主义画派”画家中,本人十分欣赏布格罗“唯美典雅”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非宗教人物的劳苦大众造型,带有完美追求“肢体、五官、肤色、表情”所传递给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宁静气息,沁人心扉,经久难忘。
   
尽管,布格罗曾经打压过同时期兴起的“印象派”流派和画家,之后,其本人也遭受到美术界的不公正“待遇”,但基本不影响他在19世纪末法国画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下信息来自网络)
 
 
   
布格罗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社会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赏。他是法国19世纪上半叶学院派绘画的最重要人物。他以神话和寓言题材的绘画吸引大批追随者。一生获得多种殊荣,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其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和擅长表现多愁善感的题材”为特征。在人物造型处理上,为了追求高度的优美,舍弃技法创新,维护官方正统的艺术,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排斥其他艺术流派,因而被现代批评家指责为“保守的画家”。
 
 
 
   
布格罗应该被归类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又称革命的古典主义,产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大卫及安格尔)。该画派画家作品内容多为表现历史及神话题材而创作的,主要表扬正义及革命精神;而画风则追求典雅古朴的感觉,特别重视素描功夫。无疑的,布格罗完全具备这方面的条件。他的名言是:“人们必须寻求美和真,必须使作品达到极致。只存在一种画,就是能把毫无瑕疵的美和完善呈现到人们眼前的画,如同委罗内塞和提香的作品一样。”
 
 
 
 
 
   
布格罗在美术界虽然是“逆历史潮流的人物”,但他的作品确实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他的作品经常取材于古代的神话,以“超出现实的美展现出来”。在布格罗的画作里,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有妇女,仙女和农村姑娘等人物。其环境多为乡间丛林,宁逸静瑟。
 
   
从1851年开始,布格罗绘制了大批的乡村田园情调的作品。农妇、乡下小孩、流浪者、吉普赛女郎、牧羊女等等都成为了他作品下单纯、善良、美丽的形象,其身上穿着的衬衫、格子图案的意大利地方服饰、绝不重覆的服饰配搭是他在意大利四年取经行所看到并记录下来的,且自画家魔术般的手底下都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且色彩瑰丽的诗歌般的作品,而从画中也阐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唯美情怀的追求。在当时的年代,他的画非常受欢迎,特别受到英美两国民众的青睐。大众对于他那种对唯美的诠释感到不可思议且喜爱万分。
 
 
 
   
为何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却在美术史上名不经传?为何更为人知晓的却是与他同期的印象派画家呢?
 
 
   
像布格罗这种被高度理想化及完美无瑕的技巧所呈现出来的细腻画风,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及评论家所攻击,称其‘机械’和‘滑腻’的艺术不能“与时俱进”。尤其在那个印象派得势的年代,许多时髦的现代艺术家纷纷呼吁释放艺术,同时保守的艺术沙龙,身为学院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布格罗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鼓吹现代艺术风气下的艺术“牺牲品”。更甚的是在他去世后,由于印象派追随者把持艺坛相当长的一段日子,因此持续将他的作品封锁于博物院,不见天日。他的名字甚至绝迹于所有美术书籍,所以往后的“半个世纪”几乎无人了解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画家以及他的作品。这与布格罗生前所受的荣誉是恰恰相反的。一位曾经数届兼任法兰西艺术协会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官方沙龙评委会主席的著名画家,死后却遭到如此对待,他的作品及声誉遭到了埋藏!
 
 
 
 
   
好在这一情况持续到八十年代得到了扭转。西方博物馆重新架上他的作品后,布格罗才再度成为普通大众最喜爱的十九世纪的画家,而且再将他的作品纷纷印制成印刷品、海报等加以收藏。近几十年来,他的作品又重新在拍卖行里成为收藏家们竞相争夺的对象,他那些充满了田园情调的画面的复制品几乎是西方仿古绘画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其作品又重新成为一些艺术史家研究的对象。真是峰回路转,世界艺术风潮的走向永远叫人无法捉摸。
 
 
 
   
不论哪个年代,人们普遍上都有追求美的欲望,毕竟艺术还是为大众服务的。过于高深莫测的艺术理论只能成为少数人的活动,不免曲高和寡而成为奢侈品。中国诗仙李白最让人通晓的是他那最简明易懂的“静夜思”,抒发的是单纯的思乡情结;而德国乐圣贝多芬最令世人喜爱的必然是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里的《快乐颂》,旋律简单但听来欢畅无比......李白、贝多芬都能让世人心诚悦服,那布格罗为何不能呢?
 
 
   
历史总是让人更明白一些艺术规律,画画究竟是忠于自己的事,只要情感真挚,就定能让人欣赏的,而不该朝秦暮楚,跟着流行走。“古典写实”风行了数百年仍持续发烧,就表明了它的位置所在。到今时今日,虽然百家齐鸣,各派学说都有自己的一套,但油画的发明终究始于古典写实,尤其那完整素描教学对于加强造型的理解及掌握,仍是最具效力的。今日若是有人认为他是属于旧时代的产物而加以排斥,反而忽略了其中的菁华,那吃亏的是自己,或许还是整个画坛。
 
 
  
 
      
读到这里,本人不免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甚至政治人物,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有了进一步认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