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概是受了翻译托尔金(J.R.R. Tolkien)中洲神话系列(《魔戒》《精灵宝钻》《贝伦与露西恩》等等)的影响,我现在会偏向选同一位作者的作品翻译,因为熟悉作者的语言和背景,可以减少出岔子的机会。因此,当我翻译完房龙的 《圣经的故事》 ,我就和果麦的编辑茅懋说,我想把 《人类的故事》 也翻译了。当然,当时不知道《人类的故事》比《圣经的故事》难多了,而且许多地方把译者坑得欲哭无泪。
我按照翻译《圣经的故事》的经验去预估翻译这书的时间,心想五个月绰绰有馀;结果,从头到尾,我人生当中的七个月贡献给了这本书。现在想想,还是值得,这书能历百年而不衰,自有道理,尤其是18世纪后的近代历史,房龙的见解,至今毫不过时。
《人类的故事》 是1921年出版的, 当时欧洲刚经历完第一次世界大战,房龙书写此书,多少盼人记取历史的教训,莫蹈覆辙。他在序言中对两位晚辈说:“历史是一座经验的巨塔,是时间在过往岁月的无尽原野中堆建起来的。想要登上这座古老建筑的顶端,获得饱览全景的优势,并非易事。这座巨塔没有电梯,但年轻的双脚只要有力,总能爬得上去。现在,我将打开历史巨塔之门的钥匙交给你们。”
房龙的初衷显然是趁早让孩子看见历史中人性的自私、愚蠢与邪恶,教他们懂得善良与宽容的重要。他下笔的分寸,在一路写到罗马帝国衰亡时都还是适合孩子看的,但是到了宗教改革以后,书写的走向就由不得他了。从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战争开始,到17、18世纪从政治到工业的各种革命,欧洲的历史哪里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无论房龙如何意简言赅,翻著花样吐槽(房龙真是吐槽高手,不但吐得精准,而且百年常新),到最后还是免不了对人类的愚昧和罪孽欲吐不胜吐,只能扶额叹息。
我喜欢房龙的幽默,看他吐槽那些历史人物或事件,让我颇有苦中作乐之趣。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国际联盟”形同虚设,房龙说:“国际联盟这个婴儿被威尔逊总统随随便便丢在欧洲的门槛上……这个孩子没死,但过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并且成长成一个软弱胆怯的人,孱弱得无法以任何果断的方式让别人感受到其影响力,只能靠偶尔发出无用的责骂和摇摇食指以示警告来激怒那些其实是朋友的人。”
房龙当然很聪明又有见地,他在本书出版7年后所写的〈七年之后〉与1938年写给出版商的一封信(本书最后的〈结语〉),都十分深刻,放在21世纪的今天来看,一点都不过时。数百年前欧洲各国所发生的情况,在今天的世界上仍在发生。 《人类的故事》 出版都快100年了,世界也彻底改头换面了好几次,但是人性却无甚长进,人类仍在奔向一个随时可能砸锅的忐忑未来。
翻译此书,我等于把欧洲历史又走了一遍。房龙的意简言赅可把译者坑惨了,翻译过程中我不时翻看手头几本已经出版的《人类的故事》,对那些译者充满了同情。早年没有谷歌和维基百科,真难为他们能把这书翻译出来。是的,面对房龙东一个年份西一个事件,还有各式各样不完整的人名地名,我都在谷歌和维基百科上认真打捞和阅读,谨慎比对过了。无论是作者弄错的地方,或原文在校对没抓出来的笔误,我在翻译时都更正了。若读者在阅读中发现疑义,请务必告知,容我补正。翻译过程中,我觉得最要小心拿捏的,是房龙故意没有言明之处,我必须不多嘴,但有时又得稍添几个字,好让中文读者明白。如何做到切勿过与不及,既考验译者,也见仁见智。
最后,于我最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给我全力支持与帮助的小伙伴:石中歌、杜蕴慈、张羽佳、崔国容,以及好闺蜜石磊。感谢你们一路相伴与协助。若没有你们,这七个月会走得更艰难。
最最后,引一段房龙自己的话,鼓舞自己,也鼓舞阅读此书之人:“我们碰巧生不逢时,或正好躬逢其盛,这完全以你的看法而定。但是那些生来具备了勇气与上天恩赐好奇心的人,却完全能感到满足,因为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是目击者,正见证著历史舞台上最引人入胜的一幕,而我这个还信仰著人类最终之命运的人,接受人类社会里这些没完没了的剧变与动乱是一个新时代的序章,在那新时代里,人类终将拥有信念的勇气,终将无畏地摆脱自己最可怕的敌人--任性的无知,以及精神上的极度怯懦。”
2017年7月
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