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5-06-19
前一阵子常常见到编辑抱怨译者,译者抱怨编辑的脸书动态。关于两边的工作,好像大家都不是很了解,结果就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象对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这通常不能算良好的沟通,而且也不太能解决问题。本文试着澄清一下两边合理的工作关系,让产业链能够更融洽一点。
一、译者交了稿子,编辑部要多久才能让书出版?
这个时间看稿子的质量、编辑手上的工作排程、出版社对这本书的急切程度,而有不同的时间快慢。快的可能一个月就上市(通常是有某些新闻事件驱动,才会出现这种速度),慢的经年累月也有可能。原则上超过六至八个月的出版期,应该都是有问题的。要嘛是编辑部处理稿子有了麻烦,要嘛是出版社管理不良,某些书塞车塞在某个编辑手上。
二、译者交了稿子,要多久才能拿到稿费?
有些旧式合约说,译稿费要等书出版以后才支付。这很糟糕。因为你的出版期是你的规画,不是译者的决定,如果译者花了几个月翻译,再花几个月等你出版上市,而且还有可能拿到的是三个月才到期的支票。怎么看都是个近乎吃人够够的合约。
合理的付款模式应该是拿到译稿,立刻检查是否合于接受标准,一个礼拜就要决定接不接受,接受就应该当期结算,支付稿费;不接受也应该要有不接受的质量改善程序,让译者知道。
如果是译稿质量有问题,应该用质量改善程序处理,而不是用拖延付款方式解决。简单的质量改善程序如下:
译者交稿→抽样检查→
1.
2.
3.
三、译者有没有权利主张自己的稿子不能修改?
简单说的话,只要你在翻译合约上注明你的译稿不能修改,签约的双方就必须遵办。如果你没有事先声明,大部分编辑都会视认定编辑部有权修改译稿。
四、编辑有必要大幅修改译稿吗?
我认为大幅修改译稿是不称职的编辑才会做的事。第一,这么做非常耗时;第二,这么做常常导致译稿质量下降,表面上可能文字更通顺,但实际上错误多更多。第三,因此编辑的工作在事前就应该避免「会需要大幅修改的译稿」出现,如何阻止这种译稿出现是编辑的重要功课。详情请看旧作《老猫学出版》(时报出版)。
五、编辑有无权利退稿?
视合约而定。通常无法完稿,或完稿太糟,无法修改,都可列为退稿的原因。
六、如果译稿质量需要改善,怎样做最好?
我觉得最合理的方法不是请第三人从头修改,而是找出译稿中的待修案例做示范,请译者从头到尾检查一遍,补强已知的问题。如果是专业知识或术语问题,编辑部应该提供该领域的知识顾问,要求译者请教、修正。知识顾问的报酬应由出版社支付。
七、译者交了稿子,编辑部有可能不出版吗?
某些书在出版前忽然变卦,编辑部临时踩了煞车,这种事虽少见,但确实有可能发生。但这种事是出版社的问题,不是译者的问题。换句话说,书可以不出,但稿费还是得照付。所以我觉得行业里某些惯行的旧式合约说,译稿费要等书出版以后才支付,理论上是不太通。
八、译者忽然搞失踪怎么办?
通常只有新手译者才会出现这种问题,所以编辑碰到这种状况,不必怨别人,是你自找的。大部分职业译者不会搞失踪,这种可靠的合作对象你不找,偏偏去找新手,后果当然只能自作自受了。
你的合约应该有预防措施,如果译者拖稿到某种程度,你有权终止合约。不必把自己搞成动弹不得的窘状。
九、怎样可以知道译者的进度是否如期进行呢?
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立检查点,请译者分批交稿,有交就是有进度,没交就是没进度,一清二楚。新科技的云端硬盘也可以善用,译者把译稿的文档开分享给编辑,编辑想知道进度就去看档案情况。如果用 Google 文件的话,编辑还可以实时看见译者打字的进度。相当有临场感。
编译双方应该对对方的工作实况、对方的观点抱持理解,这样合作才会愉快,希望本文能略尽绵薄。
Photo from Flickr CC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