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以下憑記憶列出摘要:
-- 寧可花三個月去找到對的譯者,然後排隊等譯者的檔期,也不要隨便發譯。好譯者手裡通常有兩三本書,編輯寧可排隊等六個月,也不要隨便發譯給不對的人。找錯人是災難的開始,碰到爛翻譯,更是無盡的災難。就算編輯把爛翻譯改好了能出版,結果是讓爛譯者撿便宜,讓下次不知情的編輯又掉進坑裡。
-- 編輯不該改作文,不該把爛翻譯改好,給爛譯者做口碑。編輯的工作是把關,找到好翻譯,協調各環節(比如找專家)幫助譯者,最後確認收來的定稿可用。
-- 關於稿費低所以翻譯爛,如果編輯事後要費時費力費錢請他人改稿(或自己加班改稿),何不把這個錢算進給譯者的稿費裡,找個好譯者。
-- 選譯者的不二法門:試譯。不管對方是誰,都要試譯。隨機抽取書中一千字英文(通常一個跨頁)給譯者,請譯者三天交稿。譯文大約會有1800字,不可有錯,但容許譯者標明哪些譯句不確定。
-- 審查譯稿時,第一遍看中文是否通順,再逐字校對原文看是否有錯。試譯不可有錯誤(見仁見智的譯法不算錯),有錯者不錄用。
-- 錯誤判別:
A. 知識性錯誤
B. 語文性錯誤
C. 漏譯使文意錯誤
D. 修辭性錯誤或省略
若譯稿犯的是C或D,可斟酌狀況,請譯者重來一次。
-- 編輯一定要請譯者將譯文中沒有把握、不確定的部分標明出來。現在的書籍幾乎都是跨領域,譯者不可能什麼都知道,編輯也是。碰到書中有非常專門的地方,就針對該部分去找該領域的專家。
-- 翻譯要找譯者,不是找專家。有人就是死腦筋,一看相對論就找物理系,演化論就找生物系……但專家的專長是知識,不是翻譯。譯者不懂專業內容或不懂術語,可以問。編輯的工作是幫譯者找到專家,協助譯者和專家組成微型的「現代譯場」。彌補譯者的知識不足,遠遠比彌補專家譯出來的中文要省事跟容易。
-- 太多人以為只要有一本字典(還是英漢字典)就做得來翻譯。他從來不知道翻譯是需要鍛鍊的工作;鍛鍊不只是練技巧,鍛鍊還包括練毅力。一本十萬字的書稿,沒有絕佳的自我約束的紀律,不可能完稿。更致命的麻煩是,連發譯稿的編輯也不知道。
-- 若怕譯者拖稿,可採取分批交稿的方式,以免截稿時間到了,編輯催稿時發現譯者根本沒譯或才譯了一點點,然後在編輯催促下匆促趕稿,交出來的品質跟試譯時差很多。
-- 簽合約要有明確的退稿條款。譬如,錯誤達六千分之一,退稿。
-- 收到全書後的定稿審查:10萬字的書,在開頭、中間、結尾各抽兩千字,同樣先看中文通順與否,再逐句校對原文。錯誤容許率是六千分之一,六千字中容許一個錯,全書就可能有17處錯。17個錯讀者可能發現4、5個,會嘀咕但不會大罵。
-- 譯者交來的定稿可接受,付款給譯者,出書才付稿費是不合理的。
-- 流程:試譯→審查合格→簽約→收稿→審查合格→付費;將定發給邏輯審校→知識審校
----------
關於分批交稿這點,在陳先生講完後的Q&A中,我就譯者的立場提出看法:
-- 我個人使用dropbox雲端空間,一可避免電腦損壞時工作心血損毀,二可跟編輯共享資料夾。編輯可看見我的工作進度,但編輯也要有職業操守,不去碰可能千瘡百孔的未定稿。換句話說,雙方對彼此有高度信任時,雲端空間是個非常好的互動工具。
-- 分批交稿對小說比較不可行。我近年多半翻譯奇幻小說,會碰到許多作者的「創意名詞」。這類有特定意思的詞彙,我未必第一時間想出最好的譯法,有時甚至到翻譯結束,進行全書修訂時,才想更好的名稱,這時就要從頭改起,若分批交稿就會給編輯帶來麻煩。
-- 好翻譯是打磨出來的,習慣改稿的譯者不太適合分批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