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保荐人内地企业a股市场 |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背后
一方面,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放贷;另一方面,以股市、债市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却长期处于门槛偏高的状态。于是,大量中小企业进退两难,无奈之下,借道民间借贷渠道获取高利率的贷款。
与此同时,港股市场的准入门槛偏低。香港联交所提供了3个关于申请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测试标准,申请企业只要满足其中任何一种标准即可。其中包括,盈利测试、市值/收益测试以及市值/收益/现金流量的测试。此外,据资料显示,新修订的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规则,允许那些通常没有过往盈利记录、但有很强的盈利能力的企业在主板上市。
事实上,在2013年以前,管理层对中国企业到香港上市设置了严格的限制。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1999年7月14日颁布的《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中国企业到香港上市必须满足“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的标准,俗称“456”上市要求。
显然,该规定限制了绝大多数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进程,而赴港上市却成为了国内大型国企的特殊权利。
2012年,证监会强调将逐步取消“456”要求,并在随后颁布《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报文件及审核程序的监管指引》,且强调该指引将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不可否认,证监会取消“456”要求,放宽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条件,将为大量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创造了条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规模扩张不仅有效提升内地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而且还缓解了内地市场的融资压力,为市场投资信心的恢复提供了空间。
然而,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成瘾”,却为港股市场带来了无法避免的负面冲击。其中,上市新股质量的劣质化,保荐人职责备受质疑等问题,无疑对港股市场长期树立的高大形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自2014年4月1日起,香港当局将落实保荐人新规。此举将意味着香港当局将大幅强化企业的披露规定,大幅提升保荐人的尽职调查工作效率及质量。换言之,如果招股文件被查出误导投资人,投行可能要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近期香港市场IPO的“放量”也是企业规避新规的应对举措。而在保荐人新规有效落实之后,香港市场的违规成本将会水涨船高,而香港保荐人的职责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纵观A股市场,保荐造假等行为已属于市场常见的现象。然而,因市场的违规成本低廉,相关的保荐机构及保荐人并未因企业业绩变脸或业绩造假等问题而遭到严厉的处罚。
以近几年震惊市场的万福生科造假案为例,管理层对其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处以暂停保荐资格3个月、对相关保荐人处以追究责任及撤销证券从业资格等惩罚。然而,这一处罚已属于A股市场前所未有的“严惩”。而在此之前,管理层对违规保荐机构及相关保荐人仅以罚款、警告作为惩罚。
长期以来,因内地市场的违规成本极低,无论是拟上市企业,还是相关的机构及利益者,竟愿意以身试法,甘愿冒险违规,从而获取暴利。鉴于A股市场长期的扭曲性发展,笔者郭施亮认为,A股市场应该积极借鉴香港市场的保荐人新规,对违规的保荐机构及相关的保荐人实施重罚,加大相应的违规成本。试问,在严刑峻法之下,谁又会敢“以身试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