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之九 坚定的孔子
(2014-01-23 13:38:15)
标签:
孔子论语陈蔡绝粮子贡颜回文化 |
分类: 孔子思想研究 |
相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及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出来的一本教人做人的小册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本小册子成了金科玉律,成了中华民族的群体行为指南,甚至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委实了不得。
《论语》之所以能够数千年口授心传而不衰,之所以能够治国平天下,当然不是指望论语展示给我们的那些名言警句,不是指望那些被孔门弟子奉为经典的观点和方法,而是依靠孔子思想“关爱生命、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观,孔子思想尊重生命由小到大、推己及人,从尊重个人生命存在到尊重亲情友情,从尊重生命赖以存在的社会秩序到尊重社会正确的发展方向,从呼唤君子推行仁爱到倡导君侯礼制天下。在战火纷飞利欲熏心的春秋乱世,孔子希望仁人志士尤其是王侯将相能够从尊重生命出发,克己复礼,仁爱天下,使百姓安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邻里和睦、天下太平!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陈蔡绝粮,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是个率性真实的人,追随孔子四十余年无怨无悔,但此时小小的郁闷了一下:君子作为这个社会上最为别人着想的群体,怎么也会走投无路呢?孔子淡然地说:君子可以无路可走,因为他是君子;如果让小人无路可走,那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不计后果。所以小人要么生、要么死,只有君子才会困顿,才会“穷”啊。
陈蔡绝粮七日,弟子们大多绝望,唯孔子撑羸弱之躯抚琴吟曲,静候转机。子路萌生疑问:难道是因为我们倡导的仁爱礼乐思想还不够好,不能被别人接受,才导致的这样的危机吗(意者吾未仁也?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也?人之不我行也?)孔子回答说,仁者智者追求的是大道,不一定契合既得利益者的需求,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好下场,“穷”只是常态,生死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穷困或者生死威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那就不是君子,只能是小人了,君子绝不只看眼前利益,君子追求的是大道,是长远,是天下人的利益,个人得失,相较则无足轻重了。
子贡是孔门十杰最具执行力的弟子,学以致用从实际出发是他的学术标签,同时也是孔老夫子哀叹子贡境界不及的主要诟病点。子贡建议:“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也”?子贡认为孔子的仁爱礼乐思想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的太好了,导致诸侯君王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如果孔子能够稍稍降一点标准,可以容忍一些不足或者瑕疵,也许就有明白事理的君主可以接受孔子,去践行孔子的思想了。孔子强忍着不悦对子贡说,君子修行道德就是要给世间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一定不能媚俗一定不能功利,一定不能短视一定不能将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农夫的最高境界,专注于技艺精巧不问世俗喜好才是工匠的最高境界,追求完美的道德取向而不在乎是否被君王接受,才是君子的最高境界呀。“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呀,你怎么能如此鼠目寸光贪图实惠呢?你这样的境界怎么能够发扬传承我的理想呀?
颜回来了,慷慨陈词:“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柔弱的颜回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君子修道是为了这个人世间,不是为了哪一个诸侯君王,我们修到了道德的境界可以保境安民但不为诸侯所用,那是天下诸侯的耻辱,只能证明天下拥有财富和权力的是一群蠢猪笨蛋!在这样一个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时代,没有人认同我们的道行正说明了我们是一群不为世俗所动的君子,正说明我们追求的、修养的道德才是这个世界最最需要的,这是我们的荣耀!
孔子大悦:“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你这个姓颜的小子,太厉害了,如果你能够发财,一定要请我去给你做管家呀!骄傲而倔强的孔子,以六十三岁的高龄,在绝粮七日的绝望中,听到颜回的话,喜极而泣。虽然直到六年后返回鲁国,直到又四年后阖然长逝,终未见到圣明的君主,但他坚信:道德坚定,则世俗之困皆为磨砺,去功利淡生死求大道,才是圣人所为。富贵不可求也,则从吾所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孔子!
孔子即逝,子贡驰骋列国宣扬孔子思想,并率同众弟子继承夫子大道,一边在实践中影响天下君侯,一边传弟子兴私学丰富发展孔子思想,及曾点、子思、孟子多代努力,终于在孔子编修的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基础上,形成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自汉代起成为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典籍,成就了又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且将继续指导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继续前行。
不为生死功利所动的坚定的孔子,虽没有在有生之年得以施展旷世奇才,却给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了传世文化瑰宝,千古成人学问,岂是庸俗成功学问可以问鼎评判的?当世成人学问的研究,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