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之五 豁达的孔子
(2013-06-06 13:41:19)
标签:
孔子豁达程朱理学封建礼教儒家思想 |
分类: 孔子思想研究 |
相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及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出来的一本教人做人的小册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本小册子成了金科玉律,成了中华民族的群体行为指南,甚至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委实了不得。
朝代更迭社会进步,物质文化财富越来越丰富,人类社会越来越需要规矩和律法,社会约束能力的高点体现在法律的完善,而社会约束能力的低点则体现在社会公共道德的进步。五千年中华文明拥有全世界最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上下五千年人类行为智慧的结晶,我们大多称之为儒家思想,更宽泛的表达就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当然,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绝不仅仅只是儒家思想,指导中华民族数千年群体行为规范的智慧绝不仅仅只是儒家思想,虽然当今学者也有中华文化为儒释道融会贯通的说法,却也无可争辩的公认,儒家思想才是“入世文化”,而“释”和“道”则基本属于“出世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古代哲学思潮呈井喷状,其历史功绩造福至今且源远流长;尤其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所有儒家以外的思想体系纷纷乔装改扮潜入儒家思想大家庭,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大行其道;更尤其是“程朱理学”之后,儒家思想以及一切披着儒家思想外衣被社会正统力量认同的主流文化被从人伦道德层面上升到天道层面,儒释道的无为思想礼制观念和清规戒律完全融合,逐渐成为后世广为诟病的所谓“封建礼教”,孔子竟然理所当然的被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开山鼻祖,成为了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真正是奇哉怪也!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作为“周礼”最忠实的践行者,强烈主张大行人伦秩序。生老病死人之天命无可逆转,于是孔子主张生而育、老而养、逝而葬,孔子主张全生命过程尊重生命,所以添丁进口、生离死别皆为人生大事,抚养幼儿、赡养父母、孝悌人伦、邻里和睦皆为道德公知,凛然不可侵犯。人情大过天,没有什么物质利益、政治主张、江湖义气可以大过人伦,人有对错好坏,人有善恶忠佞,但若有数祖忘典、养儿不教或育儿不养的,则基本上已经不算是“人”,属于禽兽不如之类了。但即便是在孔子最为重视的祭祀仪式上,也坚决反对在殉葬中使用人甚至是象征人的“俑”,虽然“俑葬”在孔子去世近三千年后依然盛行,
夫子知道,泱泱华夏,不可能人人圣贤,也不可要求期望人人崇尚圣贤,但君子修行重在心,实现内心自我完善,却是在大部分时期都可以做到的,所谓“三军可以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就是这种思潮的具体表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教导后人,在靠一己之力暂时不能改变某种现状时,至少要做到克己,要做到不关注不参与不评论不传播,“谣言止于智者”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如果有可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君子修行实施影响,则即便舍身取义也在所不辞,“当仁不让以任劳,功成身退以让贤”所以成为后世君子践行之天条。但孔子同时告诫弟子门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为了帮助别人,因为时机不合方法不当不但没有帮助到别人反而引起别人的反感,是非常不明智的,再好的建议忠告都应考虑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不可强为,不可一意孤行,不可趾高气昂,不可据理力争,如果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不如放弃,等待时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利、对别人负责、比别人聪明而强行建议甚至要求,往往适得其反,害了人家,也害了自己,最终搞到鸡飞蛋打束手无策,悔恨终身。
孔子推行仁爱,却从不强人所难,对于不合礼教的行为做派虽然会批评甚至怒骂,但从不暴力打击,不但在传道行善教化慈善的过程中严以律己,在自己受到攻击和责难时,依然保持翩翩君子风度,宽容豁达、心怀赤诚。《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人,坚决不能以怨抱怨,怨怨想报无休无止,君子所为就是扬德止怨,所以奉行“以德报德、以德报直、以直报怨”的君子之风,
孔子的豁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的中庸包容之风,造就了可以融百家文化流派为一体盛行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体系,更成就了泱泱中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庞大的“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壁立千仞,孔子坚定地推行周礼、豁达的对待社会的生存态度一代复一代的传承发展,直至今世社会物质极大繁荣、思想极大泛滥、人本主义得到最大限度张扬的时代,依旧是指导我们每一个人安身立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准则。
景仰孔子,景仰二千多年前那个混沌的时代,景仰那位才华横溢活泼俏皮坚定执着豁达宽容的孔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