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之四 温和的孔子
(2013-05-11 14:35:23)
标签:
至圣孔子元圣周公论语程朱理学君子固穷 |
分类: 孔子思想研究 |
相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及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出来的一本教人做人的小册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本小册子成了金科玉律,成了中华民族的群体行为指南,甚至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委实了不得。
在儒家“至圣”孔子之前,大约公元前1100年前后,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旦摄政辅君,他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从此开创“儒家学说”,教人有礼、劝人从善,被后世史家尊为儒家“元圣”,位列孔子之上。周公的礼教影响力经600年传承至孔子时代,因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王室衰微、诸侯不兴,官僚氏族胁诸侯而谋私利,公然蔑视中央王朝,并因此引发民间礼教不兴,“逾矩”、“昝越”盛行;孔子尚武功、修文德、近君子、远小人,以庶民之志怀国家兴旺之宏愿,以周公礼教达呈诸侯以求四海平安。
孔子生活的时代,官办教育疲于应付,公权微弱而民权意识淡漠,百姓茫然四顾而无奈,士子奔走呼号而无功,攻伐杀戮、政权更迭、民不聊生。孔子从政无果,遂开私馆传扬周礼,乃游走列国而述其志。当是时,老子奉行天道以抑恶安民,孔子奉行人道克己复礼以求民悟,虽艰难而始终不屈。孔门弟子数千,贤人七十有二,出宗圣、亚圣、复圣、述圣等多位儒门圣贤,其影响至今近3000年,但在当时却并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孔子赞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今天看似唾手可得的理想愿望,当时并不很容易实现,志同道合、天人合一、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理想实现,正是孔子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但孔子所以为“至圣”,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和威望,更不仅仅是他桃李满天下被后世王侯将相所推崇而至,主要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不屈的信念,以及谦和包容的处事作风。孔子的温和,在当时之社会环境下尤为难能可贵,不暴力、不躲避、不放弃、不责备,用爱心化解怨恨,用耐心疏导责难。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但号召弟子们勤学好问见贤思齐,更是指导弟子们不避不贤,不怨不怪,而主动自省,用别人的不足来督促自己的成长,当然同时一定会以“诲人不倦”的耐心“学而时习之”,而且一贯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不知人也”,为了劝善行成礼教不知疲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千世界人人可为我师,善则取、恶则弃,不盲从、不排斥、多尊重、少质疑,童子亦可以为师焉。我们若理解为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就一定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的,那就大大的减弱老夫子的谦虚包容进取之心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多么高尚,也从来不对弟子门人苛求无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之生追求无涯之知,显然我们未知的无比庞大,所以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个温和的人、谦逊的人,一定是个爱护后生后学,不以自己所学炫耀张扬的人,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能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是最大的知识,这样的境界,即便是近3000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备受崇敬。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不知周礼、不明天道、不侍君侯、不辩亲疏,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做到君子固穷,穷而无怨,虽思变却不责不难,君子爱富,富而不骄,虽无忧无虑而坚守君子之风,这就是集君子之大成者也。后世关于“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和“富贵之移人也”之类的说法,显然佐证了老夫子的观点,做君子着着实实不容易呀!
程朱理学之后,“儒家思想”的社会约束力明显强大,以至于百年以来被作为“吃人的礼教”用来大肆鞭笞。仿佛儒家思想就是强制世人“向善”,否则便如何如何乃至丢了性命,朱子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生生害死了儒家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仁爱思想”。孔子以“复周礼”为手段,追求“仁爱”的境界,千年以后,被后学者偏听偏信,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宣扬“重礼教”而“轻仁爱”,致无数善男信女冤死在“伪儒家”思想之下,给孔老夫子增烦添堵而无可奈何。好在夫子大善,相信他会包容原谅后世误读之子孙,而耐心等待时代变迁迎来的弃恶从善,他会相信他所追求的真正充满关爱温暖善良的“儒家思想”终于有一天会重归人间,造福子孙后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呜呼,周公吐哺三千二百余载,孔子述学二千七百多年,尽管“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博大精深依旧难知万一,世事沧桑星月变换,任何误读导致的恶果都也已形成并还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呼唤真实的孔子归来,呼唤温和的孔子显灵,呼唤正确的论语解读给后世子孙,已经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