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标签:
杂谈 |
1、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忽略“为交流的写作”而偏重“为抒发的写作”。
2、写作是实践活动。我们在分析各种各样的开的头,展示各种各样结尾,唯独没有做“写开头”、“写结尾”的实践活动。教学不能单纯地介绍写作知识,而应该开展大量的“活动”,这些活动又必须是基于“写作”的关于“写”的活动。
3、20世纪80-90年代大家聚焦“语文怎么教”,现在聚焦“教什么”。
4、通常写作教学就是发现学生写作不够切题,立刻简单断定学生不会审题,于是立刻灌输一套系统全面的审题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究竟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教师并不去关注。问题其实出在切题上,而不是审题上。
5、模仿和习得为主的写作教学方式,通过长期学习,固然也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却是以牺牲大量时间与精力为代价。模仿、习得对于一些可以外化的行为学习比较有效,对于以内在思维活动为主的写作学习作用有限。
6、作文教学过程具体化,通过作文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如描写训练,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描写要生动具体”,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做到具体而生动。怎样训练,就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指导。(不只是简单指示学习目标,更需要提供实现目标的路径)
7、文从字顺、结构完整、主题明确,这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和概念规则,并不能帮助学生学会写作。
8、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我们称之为“交际语境写作”。“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过程写作”主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交际写作”重点关注文章“为何写”、“为谁写”、“谢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9、重表达:我国写作课程目标取向,其实质是“文章写作”观;重交流:国外写作课程目标取向。
10、为什么写(兴趣、动机);写什么(写作内容);怎么写(写作技法)。写作教学应该写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1、学生写作的主要矛盾是写作所需要经验与现有经验的落差。
12、忽视,读者在写作中的作用,忽视写作活动的交际语境功能,而专注于文章的制作。这种只问结果,不问动机,不问过程的写作,已经使中国的写作教学成为一种不涉及实际交往功能的“虚假写作”。它是学生“不愿写作文”和作文成为老大难问题的根本原因。
13、学生不是真的缺乏生活才导致没内容可写,秋游结束回来,可能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出作文来,原因何在?其实,“注意、激发和转化”才是关键。生活、活动、信息,只有被注意、激发并转化、加工之后,才能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学生没内容可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会转换”造成的,是因为缺乏对生活进行唤醒、激活、体验、加工、转换、再造的能力造成的。因此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会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如何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写作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写作”去体验、分析、思考、表达、交流、学习、去做事。
14、写作才是认知训练、思想训练、审美训练、进而是一种生活训练、做人训练。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即做人”。
15、我国既有的写作课程总体上有两类基本取向:序列化、活动化。都有优势也都有缺陷。改善趋势就是提倡微型写作课程。
16、单是偏题就有很多种原因,教师必须确定偏题的具体原因,必须对学生问题加以具体化、微型化,才有可能实施针对性干预。比如诊断出学生偏题的原因是“混淆相似概念”,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微型写作目标:通过辨析相似概念来澄清含义。这样目标就聚焦微型化了。
16、布鲁纳根据戴尔“经验之塔的启发,把教学各种活动归纳为三大类,即动作性、映像性和抽象性。借鉴此,我们将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形式分为基于动作性活动形成的情境、基于映像性活动形成情境和基于符号性活动形成情境三类。
课例:周子房《作文里的时间》:借助“姚明灌篮”和“流川枫灌篮”两端视频,让学生经验到了“生活时间”和“艺术时间”的不同,从而明确写作中延长动作、各种描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