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红楼”
(2016-03-29 08:59:19)
标签:
大师之见西游哲理红楼学习感悟 |
分类: 文学评赏 |
文/塞外胡胡
前几天,读了莫言大师的“请把西游记倒过来读”,感想很多,一步一步分析,师徒四人从取经回来,唐僧为了取得真经花去了唯一的家当——紫金钵盂。最后回到长安天子脚下,听封。那一刻,人世风情,尽收眼底,可谓哲理深刻。读了这篇文字,谈不上感悟,但从其中是最能领慧到什么的。人生在世,不管为人,还是成仙得道,最终,一个“功名利禄”免不了,说到底,就个人的功利而言,有多大的贡献,就应该立就一番多大的功业。这期间多了顶受不来;少了,亏了谁也受不了。即便大公无私的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祖,做事也得拿般分寸,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每做出一点决定,都要经过精心的算计。
风尘仆仆的唐僧四师徒,可谓人世间集体生活的突出代表,取经的故事,给人类戴上一顶“人事”方面的,具有标示性的风情帽。何来何往,真假辨别。读懂《西游记》,确实有必要倒过来分析。而反过来说,凡是属于“名著”一类的文学作品,其推敲起来,都有倒装的可取性,因为大底这类作品都酝酿着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因果”。
诚然,《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就更不列外,而且,他的倒装气势若翻转起来,犹如翻江倒海,云雾妖娆,一时间神出鬼没,不可阻挡。
黛玉经过一阵与宝玉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最终以死了却了尘缘。她死之后,魂飞魄散,游离于离恨天外。而宝玉却痴心不改,身为出家人,心却与往日的情愫紧紧相牵。他不甘心于被人欺骗的爱情,于是,终日苦苦地敲打着木鱼,为自己的魂灵做着超脱。上天刚几日,下界已千年,在这尘世扰扰的大观园里,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人已白头岁已老,然而,宝玉的一颗心,依旧停留在草长莺飞的大观园里,遂引出离恨天外的一段聚气还魂的故事。那一僧一道至此大有作为,石头记上所说“历经几世几代的修炼,那灵芝草修成凡体,一段于怀于衷的情结缠绵不尽------”遂与神瑛侍者再续前缘。
这段故事依然从一只卦签上引起,或者重归一梦。此时此刻之间,黛玉与宝玉之间亦如似曾相见。这时候,我们再看看,围绕着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会引出怎样的人事风情。
原本高傲体面的宝二奶奶原来是痴恋皇上一心高攀的待选才人,曾为入选,做着种种打算,期间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投奔京城。
一心做着皇族美梦贾政夫妇,为了保全富丽堂皇的祖籍名望,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敬献给皇帝老儿,至此亲生骨肉白白葬送美好的青春。
贾珍大老爷为了不受故友的托孤牵连,活活将秦可卿情逼天香楼缢死,最终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风光葬礼,迷住世俗的眼。
王熙凤为了收复丈夫的花心,不惜在老太太面前树立自己可爱的形象,聚钱敛财到了不堪境地,而且设计杀死贾连的痴爱尤二姐。
贾雨村的功力心切,可谓不惜泯灭当年的葫芦庙接济之恩,见恩人的女儿被人蹂躏买卖而视若惘闻。
大观园的种种罪行,层层剥开,让人们渐渐看清那些体面奢华的背后,曝露出的虚伪自私,残忍无道的丑恶嘴脸。
爱情是无价的,濮真的背后是两颗受伤心灵,他们的心灵,有着悲天悯地的情怀。对于宝玉来说,读书是为了仕途显赫,但是最终也不得不崩溃在人事的边缘。这其中,有人说是黛玉的罪过,但是黛玉,她只有一颗纯净的心,寄予宝玉无私的爱。
待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何去何从,自然有人收场。那一番别去江南的小船,载着少男少女的梦想开启新的人生之旅。但就以悲剧形式别离收场而言,追求人生的真意,即便故事的主人公低矮到尘世,落入纤纤巷陌也不为悲惨。人间的生活,本来就随着时代走,何况《红楼梦》的真意并不拒绝一份乡土情结。
出于尘埃,落入尘埃,最终一个铺陈广大的自然空间,容纳了一个浅浅的爱情故事。却是一个灌满各种生活的丰厚的结局。
之所以“倒装红楼”,完全是出于原著给人的思想启迪,读者在这里可有无尽的发挥。读文感悟,名家的文字总有其高深道理。值得学习借鉴。
2016,3,29
前一篇:祈求不幸《三秦文学》
后一篇:我有一张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