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灯《乡土作家》

(2016-02-22 19:24:58)
标签:

元宵节

包灯

面灯

撒灯

大地

分类: 散文随笔——西风
文/塞外胡胡
 
家住内蒙古赤峰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大片的黑土地,人们生活富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土灯的事情,和所有的人说怀旧的故事一样,我也得追溯到三十年以前,我小的时候。
那时候,每年六七月间村头村尾搭台子请唠子唱小戏,过年过节办秧歌出会,那是热热闹闹,人山人海。尽管演员们都没有什么艺术水平,是人们自己组织起来的,却显得非常有意思。
每到元宵节的时候,有一项重大的事情必做,那就是洒灯。也就是放在地上直接烧掉的看莹莹灯火的那种灯,农家人叫它土灯。
土灯是用割成巴掌大的海纸,里面包上棉花制成的。也就是揪一小团棉花,放在海纸中间,像拧萝卜缨子似的一拧,然后把缨子弄成支棱的尖叶行,一个小巧玲珑的纸灯就做成了。洒灯的时候,事先用柴油寖过,用火筷子夹着,在火上一对就着了。放在地上,就是一盏盈盈的灯火。
洒灯的日子,一般在正月十四晚上掌灯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坚持三天,也就正月十六晚上结束。届时,村子里的小孩都集中在在一间大大的屋子里,包灯,有的不会包大人告诉,有的不去被打着骂着也得去,据说小孩子包灯灯火亮,小孩子心灵纯洁,灯火能照亮万物的心灵。还有一说,就是小孩子手脚都是灵的,那么消灾祈福,就灵验。另有说法,就是管着小孩子聪明伶俐,眼睛亮,不得眼病。
趋于这种说法,小孩子凡是有上进心的,就在午饭后,早早地就侯在屋子里,等着包灯 。
洒灯的时候,人们将包好的灯盏一箩筐一箩筐的用柴油寝好,放在会首家的院子里,然后按着两排队形向前走。前面扛着大旗锣鼓喧天,后面,就是每隔三五步,就放下一枚土灯。开始时沿着村里的大街小巷洒,转完了村子,就到野外的坝上井边,山间大道小道,田间地头洒。如果有外来村子助兴的,那就几个村子来来去去串着洒。那是非常的热闹。
我们小村子周围有山洼,有漫道,有大河湾,特别是村子和村子只间的那些道路,弯弯曲曲;要是被灯火串联起来,前面的灯头像火龙一样向前蔓延,后面的灯火便稀稀疏疏的明明灭灭,如同银河落九天。看灯的人们,一直追到老远的山头上,看了这边看那边,那些铿锵悦耳的鼓点,在夜间震撼山河,在山间漫道悠远盘旋。
等到在互相的村庄里,又是一轮走街串巷,一直到深夜,洒灯的队伍才回来。 
总之,凡是人们去到的地方,都要洒。人们说,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幽冥中还有含冤的鬼怪,得了灯火的神仙会保佑平安,得了灯火的鬼怪,会去托生;神仙恪尽职守,野鬼有了归宿,人们当然就过上太平日子。因此,山间原野村里村外,仓房磨房井屋子牲口棚,到处都火光闪闪,铮明瓦亮。
一个大年,过了元宵节的灯火盛会,一个年才算完完全全地画上句号。
如今,大规模的洒灯盛况没有了,每到元宵节,自家院里院外,用垃圾代替了土灯的原料,一烧就是一股纤维丝的味道。
人们是否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把灯火献给大地和上苍,只觉得那一份遗失的文明啄食着人们的心灵,呼唤着远古的声音和心灵的灯火。
 
2016,2,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哭泣的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